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 天然的纹理人教课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 天然的纹理人教课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01-27 13:1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案例名称
天然的纹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天然的纹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型。本课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关于“肌理”的知识,并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使学生从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美。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这样体现于图片等上面的肌理,我们称它为视觉肌理。?
肌理这个名词对小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它主要是指纹理、色彩,例如:指纹、树纹、叶纹等等,从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入手,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则或无序的种种变化,并尝试表现。从尝试中感受肌理对于形象的强化作用,侧重于触觉肌理的感受表达。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认识肌理,了解不同的肌理带给人的独特感受,并尝试用拓印,压印,绘画等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创作一幅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实物的观察,作品的赏析,发现不同材质肌理的特点及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触摸,语言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美。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表现技法进行肌理创作。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属于三年级课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经过三年的学习,认知能力相对较强,初步领悟了艺术作品中的点线面等美术语言,但对在艺术作品中的肌理不是十分了解。为此,在本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有机联系,寻找生活中肌理,感知不同肌理带来的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基本了解在绘画或设计创作中,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方法,表现富有层次感、空间感的肌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策略、探究引导策略(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引起能动教学策略),欣赏教学策略;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情境法、观察法、讨论法、欣赏法、练习法等。
学法指导:采用欣赏法、对比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自主学习、小组互动、研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解决思路障碍、学会质疑、参与对话。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美术》三年级上册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PPT课件、肌理图片、范图(画家作品)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
资源准备
师生互动,
寻找肌理
1、通过摸一摸,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物质肌理带来的触觉感受。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摸一摸父母的手掌心,和你们的手掌心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师:和同学们的手掌心相比,父母手掌摸起来比较厚,皮肤粗糙,纹理很多。请同学们再摸一摸桌面上的物品,和人类的皮肤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师小结: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层肌肤,或平滑光洁,或粗糙斑驳,或轻软疏松,或坚硬厚重。正是物体表面组织纹理的变化,使之形成了一种自然形态,这便是大自然创造的《天然的斑纹》,即肌理。
2、导入课题——天然的斑纹
出示石头,木棍,树叶,抹布等,生尝试并说出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触觉感受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感悟不同的肌理带来的触觉感受,从而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的,引出课题。
参与体验,
探寻肌理
1、通过图片欣赏以及实物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肌理。
师:通过触觉,我们感受到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等肌理性质,而另一种肌理感受,则来自于视觉。
A、展示大海、云海图片
师:比如我们俯瞰大海,蔚蓝的海面会通过视觉传达给我们海面肌理的感受。再如站在山腰看云海,虽然我们不能通过触觉感受云海,但是通过视觉,仍然可以感受到云海特殊的肌理。
B、摸一摸,看一看木板
师:我们再试着摸一摸桌面上的木板,有什么感觉?能摸到凹凸不平的肌理吗?再观察木板的表面,发现了什么?
生尝试,回答
师小结:我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以触觉为基础,但由于我们长期触摸的经验,使我们不必触摸,便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肌理的变化。所以用手触摸不到甚至不用手触摸的花纹,纹理,也是肌理,例如……
2、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肌理,体会不同物质肌理带来的情感感受。
师:在艺术创作中,肌理同色彩、线条一样具有造型和表达情感的功能。不同的肌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布纹肌理传达一种亲切、柔和、质朴的意境,石块肌理使人感到生动、稳重、悠远,再例如细腻光亮的光面,会给人轻快、活泼、冰冷的感觉,而平滑无光的质面会给人含蓄、宁静、质朴的感觉。
赏一赏,摸一摸。了解发现,除了触觉肌理,还有视觉肌理。
通过对比,概括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通过体验自我感悟,体会不同的肌理带来的情感感受。
回顾旧知,感悟方法
1、回顾旧知,赏析作品,掌握表现肌理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方法能将天然的斑纹肌理表现出来,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
(1)绘画:在《叶子上的小血管》这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绘画的方式,通过点线面色的变化来表现叶子的肌理。
多媒体展示李唐《万壑松风图》
引导学生思考:
A、作品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哪些自然的肌理?
B、你们猜一猜作者利用了哪些材料工具,以及表现技法呢?
C、这幅作品肌理的运用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师:宋代大画家李唐面对雄浑磅礴的大山,层层的山岩,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皴”是国画中运用淡干墨侧笔表现山石,峰峦的折痕,树身表皮肌理的一种技法。常见的皴法有雨点皴﹑卷云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
(2)拓印:涂油墨或颜料,在凹凸不平的物质表面着色,然后均匀地在纸上挤压,印出肌理。学生动手尝试用印泥印出指纹,并指导进行添画。
师:在绘画创作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利用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呈现出神奇的视觉感受。
(3)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不同的创作手法。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学生的作品,看看他们的作品是否也运用了肌理进行创作呢?表现了哪种肌理效果?利用了哪些工具材料,运用了哪种表现技法?
2、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掌握不同的肌理制作方法。
回顾之前所学习过的知识,结合动手尝试,进一步理解表现肌理的方法。
观察作品,从中发现不同材料工具方法的运用。思考,绘画作品中,如何来表现肌理。
欣赏国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了解国画创作中肌理之美,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掌握绘画作品中肌理的意境。
讲解示范,表现肌理
1、教师示范讲解运用压印法制作山水肌理的作品。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也要表现一幅山水画卷,你们老师准备了哪些材料呢?
毛笔、保鲜膜、墨色、作业纸
演示压印法的制作:在玻璃或者光滑的材料上放上颜料、墨水,用手压,形成奇妙的形状。
A将保鲜膜平铺在画板上
B在保鲜膜上刷墨水,形成山的形状
C将作业纸铺在保鲜膜上,用手压
师:面对形势雄壮、磅礴的山水,中国的画家们用毛笔、墨水、宣纸等材料,结合不同的墨色,皴法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肌理。老师则是利用光滑材料的特点,也压印出山石的肌理效果。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创意为这幅山水画添加美丽的景色吗?
了解压印法在肌理创作的运用及作画步骤。
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重叠法、近大远小在画面中的运用。
2、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要求:
A运用压印法制作山石肌理
B利用手边的工具材料结合绘画、拓印等方法,制作肌理,完成一幅山水画。
将完成的作业贴在长卷上,将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相互欣赏评述。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A除了压印法外,你还运用哪些技法表现了哪些自然肌理?
B运用了哪些工具?
C山水长卷美吗?美在哪里?
练一练。根据要求完成一幅表现肌理的作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并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展示作业,评析前后
1.引导学生将自己作品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相互欣赏评述。
2.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1)画面是否体现肌理,画面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肌理?
(2)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材料来表现肌理呢?
(先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 )
展一展,评一评。学生展示个人作品,说一说,肌理的表现方法
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学生互评和自评,老师点评,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鉴赏水平
课后拓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触觉和视觉来感受肌理,并且了解不同肌理带来的不同感受。现在市场上,流行着很多人工制造的肌理石,肌理纸(展示图片),使人们通过肌理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意蕴。同学们,下课以后,我们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自然肌理,艺术肌理,还有创造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