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 在 运 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并学会迁移
2、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看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教学难点:渗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准备】 四种小动物头饰、小视频、PPT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1. 出示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
2. 播放音乐+视频“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3. 你生活中有过和歌词里面这样的相似的经历吗? 放视频乘车经历 到底谁在运动呢?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 四年级的孩子对运动和静止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充分激疑,引发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降低难度播放音乐,解释青山走,引出生活中相似的体验,从可感知的矛盾引入课题谁在运动。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语文和音乐学科中的科学问题。
二. 游戏 看看谁动过
1. PPT出示图片,口述游戏规则。
活动过程分三次进行
2. 总结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前一刻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参照物”的概念。本环节以游戏形式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要判断谁动过,就需要选择参照物。同时帮助孩子轻松地掌握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方法是看物体与参照物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游戏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方位改变,第二次距离改变,第三次两个物体一起运动。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解决问题。
三. 运动还是静止
1. 出示教材游乐场场景图,学生思考讨论:刘民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 课件随机选择场景中的其他物体和运动状态,要求学生判断它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分别选择的是哪些参照物。
3、师生共同小结:我们依据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4. 现在你们能解释竹排水中游,青山两岸走吗?
【设计意图】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定式使得孩子们依然存在树、房子就是静止的,汽车明明在动等想法,这在教学中不能忽略。立足于学生的前概念,本环节通过两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是教材上的活动刘民的运动和静止使学生知道是依据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二再由一个点到整个立体场景,分析游乐场中的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选择的参照物,以概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建构正确概念,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开始建构新的认知。
四. 火眼金睛辩“动”“静”
1. 练习判断火车里的司机和电梯中的小女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独立完成书上的表格。
2. 学生展示 适时提出问题:太阳在这个场景中适不适合选作参照物?
3. 常识性介绍。地面上的物体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设计意图】 由于孩子们已经懂得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故此部分内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本环节主要是让孩子练习判断地面上不同场景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让孩子到生活场景中去巩固知识、再次强化认知。
五.拓展与延伸
1.场景一:飞机在空中加油
2.场景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地面上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本环节从地面上的物体上升到空中物体再到宇宙太空中,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进一步解决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3. 试着解释一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吗?
【设计意图】 与前面导入相呼应,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坐地日行八万里”。让学生认识到,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并由此上升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地球上的物体和人一起随地球运动,为初中认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板书设计: 谁 在 运 动
物 体
相对于
不同参照物
位置改变 位置不变
运动 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