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胞到生物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从细胞到生物圈习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09-07 20: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选择题。
1.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可能是 ( )
A.细胞内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 B.有些生物是一个细胞构成的
C. 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活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D. 一切生物体都有细胞构成
2. 光→植物→虫→鸟→细菌→光表示生命系统的哪一层次(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SARS病毒虽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体内也存在遗传物质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体内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植物细胞内存在核酸、蛋白质、细胞核和细胞壁等物质或结构
D.蓝藻体内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4.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
B.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C.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5. 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 )
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
6.酸奶中的一个乳酸菌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 ( )
A.细胞 B.器官 C.种群 D.生态系统
7.下列均属于生命系统范畴的是 ( )
① 水分子 ②迁徙中的一群大雁 ③变形虫 ④病毒 ⑤生物圈
⑥恐龙化石 ⑦蛋白质 ⑧跳动的心脏
A.①③④⑥ B. ①②③⑦ C.①③④⑧ D. ②③⑤⑧
8.一棵桑树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  )
A.细胞→个体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C.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个体
9.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小层次是()
A.生物群落  B.种群  C.组织  D.细胞
10.在下列实例中,能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是(  )
①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  ②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
③动物的运动离不开肌肉细胞   ④变形虫通过细胞分裂繁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
A.艾滋病病原体          B.疯牛病病原
C.炭疽病病原体          D.乙型肝炎病原体
12.某生物学家研究一片草原中的生物群落,他应该研究(  )
A.草原上的全部植物        B.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C.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D.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13.法国梧桐和人相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的差别在呀法国梧桐缺少(  )
A.器官    B.种群    C.组织    D.系统
14.小明正在那儿思考,此时,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     (  )
A.血液    B.神经细胞  C.组织    D.神经系统
15.与乌龟的心脏所属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同的是         (  )
A.人的血液  B.人的肌纤维 C.人的皮肤  D.人的呼吸系统
二.填空题。
1.细胞是生物体 _____ 和______ 的基本单位。即使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______ 才能生活:艾滋病(AIDS)是由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_____ 引起的。可见,生命活动离不开___ 。
2.多细胞动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和___的交换;以细胞__、_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等等。
3.以一只龟为例,放到生命系统中,组成它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心肌细胞→________→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_________。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
4.不仅现存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一定的区域内,_______________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病毒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它是如何生活繁殖的?
2.举例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的。
3.生命系统具有哪些结构层次?为什么说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显微镜是对生物微观结构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的必要工具,虽然初中生物课就开始学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但因不经常使用,到高中毕业,不会使用显微镜的人数不少,特别是乡村中学。因显微镜的动手操作在会考中进行了考查,历年高考的文化考试中涉及的题目很少。为方便短时高效复习备考,现将显微镜知识归类如下:
一、识图:从图中辨别是在光学显微镜还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从而确认为显微结构还是亚显微结构,研究的是细胞水平还是分子水平。明白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是显微结构,研究的是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亚显微结构,研究的是分子水平。
二、操作: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安放、对光、观察。观察时先使用低倍镜对焦,因为低倍镜下观察的范围大,便于寻找观察目标,找到观察目标后,应将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央,然后转用高倍镜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因此需要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三、视野明暗的调节:影响视野明暗的因素是进光量的多少.进光量多,则视野亮;进光量少,则视野暗.而影响进光量的有反光镜、遮光器和物镜。反光镜有两面,平面进光量少而凹面进光量多.当光线亮时用平面,光线暗时用凹面;遮光器可调大光圈和小光圈.大光圈进光量多,调亮视野时用它,而小光圈进光量少,当调暗视野时就用它;镜头的放大倍数还与视野的明亮程度相关,不同的镜头,镜口直径不同,通光量也不同。倍数越高,镜口直径越小,通光量越小,用于观察时视野越暗;倍数越低,镜口直径越大,通光量越大,用于观察时视野越亮。高倍物镜进光量少,所以换上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
例题: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地看到细胞壁,但不易看清楚细胞是否发生了质壁分离,为了便于判明,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
B.改用凹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解析:白色洋葱表皮细胞没有色素,不易观察,如将视野调暗点有利于观察
四、目镜和物镜的识别及高倍与低倍物镜镜头与装片间距离比较
目镜是套在镜筒上端的,其上方有突出的边;目镜的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目镜的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是通过螺纹固定在转换器上的,其上方有螺旋;物镜的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高,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近,反之,物镜的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远。
??? 例题:显微镜镜头盒中有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长3 cm,乙长5 cm,丙长3cm,丁长6cm。请问: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_________;在同样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______
?? 五、物像放大倍数与目镜、物镜放大倍数的关系及与物体本身的关系:物像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积;物像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例题:在显微镜下观察某细小物体时,该细胞小物体被放大了“50”倍,这里放大了“50”倍是指
A.面积??????? B.体积???????????????
C.像的面积 D.宽度和长度
六、视野中细胞大小与数目的关系:一台显微镜下视野面积是一定的,当用低倍镜时,细胞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多.当用高倍镜时,细胞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2005·上海·28)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七、目标偏离视野中心时,移动装片的方法及原因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一细胞偏离视野中心的左上方,现要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心,像的路线是向右下方,但向右下方移动装片时,细胞反而向左上方跑,其原因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必须向心里想的相反的方向移动装片才可以,也可归纳为偏向哪方则将装片移向那方
例题:甲、乙、丙、丁、戊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面两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1转换为图2,所列A、B、C、D4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甲、转动粗准焦螺旋??????? 乙、转动细准焦螺旋??? ??? 丙、调节光圈????? 丁、转动转换器?? ??? 戊、移动装片
A.甲→乙→丙→丁 ??
B.丁→丙→乙??
C.戊→丁→丙→乙?? ??????????????????????????????????
D.丁→戊→甲→丙
例题:下图为显微镜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 A.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B.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C.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D.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八、视野中出现异物的位置判断及方法
在用显微镜观察实验时,若发现视野出现异物,可能在三个地方:装片、目镜和物镜,判断的方法分别是:移动装片、转动目镜和转动转换器换另一物镜。根据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可知,物像能随着目镜的转动而转动,可判断形成该物像的异物在目镜上。另有异物转动目镜时不动,可说明这些异物不在目镜上,而换物镜后仍然存在,则可说明这些异物在装片上。反光镜上的异物不会在视野里成像。
综合题1:(2005·江苏卷)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
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最.调焦观察
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绸焦观察
综合题2下面甲图示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5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象。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0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⑥转动细准焦螺旋???????????? ⑦调节光圈???? ⑧转动转换器??? ⑨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⑩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11)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A、①×④;⑤(11)⑧⑦⑥??????????????? B、①×④;⑩⑧⑦⑥
C、②×③;⑤⑨⑧⑦⑥?????????????????????? D、②×③;⑩⑧⑦⑥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异常重大,高考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A.体积B.外表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答案:D
例2.如果应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视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视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
答案:A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色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离别为( )
A.目镜、物镜 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 D.均为目镜
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应用上述镜头视察某装片,视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 ;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
解析:依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越近。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在同样光源条件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光线越暗。
答案:乙;乙和丙。
3.显微镜成像的特色:
(1)显微镜的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是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实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象。显微镜下成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
(2)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因此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举例:物像在视野右下方,仍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3)低倍镜、高倍镜下成像特色:
物像大小 看到细胞数量 视野亮度 物镜与玻片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大 少 暗 近 小
低倍镜 小 多 亮 远 大
例1.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
A.b B.d C. p D.q
答案:D
例2.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倾向左上方,在换高倍镜视察前应该把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说法是( )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B.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
C.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D.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答案:A
例3.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一个视野内( )
A.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视野变暗,视野变小
B.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视野变暗,视野变大
C.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小,视野变亮,视野变大
D.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视野变小
答案:D
4. 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例1. 在光照明亮的课堂里,用显微镜视察植物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中能够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内容物。为便于视察此时应( )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答案:D
5. 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中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
第一种情况: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依据放大倍数与视野成反比的法规计算。
第二种情况: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依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法规计算。
例1.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答案:A
例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分生组织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答案:B
6.剖析视野中的污点的位子
转动目镜,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不动,再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标本上;若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也可用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若污点消失,说明污点在物镜上,若污点还在,说明污点在目镜或玻片标本上,还需进一步确定)注意:污点决不会在反光镜上。
例1.某同学用显微镜视察玻片标本时,发明视野中有污物存在,移动玻片时污物不动;换上高倍物镜,污物仍存在。那么污物在( )
A.玻片上 B.物镜上 C.目镜上 D.反光镜上
答案:C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异常重大,高考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A.体积B.外表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答案:D
例2.如果应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视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视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
答案:A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色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离别为( )
A.目镜、物镜 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 D.均为目镜
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应用上述镜头视察某装片,视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 ;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
解析:依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越近。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在同样光源条件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光线越暗。
答案:乙;乙和丙。
3.显微镜成像的特色:
(1)显微镜的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是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实像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象。显微镜下成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
(2)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因此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举例:物像在视野右下方,仍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3)低倍镜、高倍镜下成像特色: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倒像,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黑藻叶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如图),则其实际流动的方向应是  。
(2)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E”从下图甲转为图乙所示的状况,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将玻片往   方向移动到合适位置,然后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
(3)当显微镜视野太暗时,怎样调节显微镜可以提高视野亮度?(写二种方法)        。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  。
(5)某同学同学制作了一张植物叶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显微镜视野中右侧的细胞十分清晰而左侧的细胞却很模糊。经检查显微镜仪器正常且操作步骤正确,则导致这种情况的最可能原因是    。
1.顺时针方向 2不发图片做不出 3使用大光圈或凹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