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历史必修2 总复习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一、古代经济结构
二、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经济结构变动(表现、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阶段特征及原因)
三、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1.发达的古代农业(农具、灌溉、生产模式、耕作
坊式)
2.商业(城市和市的变化、货币、经商者)
3.领先世界的手工业(成就、经营形式和地位)
4经济政策(时间、原因、影响)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农业
农具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
生产模式
原因:铁犁牛耕
私有制
商周青铜工具但数量少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农具
西汉犁壁、唐朝曲辕犁(犁达到完善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汉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都江堰(战国时期)
三国翻车、唐朝的筒车(水力)
小农经济(时间、原因、特点、优势、问题)
井田制
(国有制)
标志:商鞅变法
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基本自给自足(属自然经济)
地位: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民是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国家统治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的成因
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精耕细作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精耕细作(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
手工业
经营形态及其地位
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官营手工业(明以前居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明中叶后居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商周青铜,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
商代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南北朝时白瓷
唐朝南青北白;宋代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明)、彩瓷、珐琅彩
瓷都景德镇
元代棉纺织业,改变丝、麻、棉比例
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督,草市普遍;
农村集市发展,
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瓷器
商朝出现商人,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局
面被打破,
A.农副产品大量商品化;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C.著名商帮:晋商、徽商;D外贸萎缩
汉代开通海上、陆上丝绸之路输出丝绸
时期 商业外贸发展概况(特点)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代
明清
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有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它日用品。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40、城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回答
下列问题:
(1)依据上述图文资料,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
宋代都城出现的新特点。(6分)
特点: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141.商业、货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
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商业发展与纸币出现】
材料一: 然宋之所以得行者(纸币流通),
每造一界(届,一个批次),备本钱三十六万缗,
而佐以盐酒等项。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
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欲得盐酒,则以钞入诸务;
故钞之在手,与现钱无异。
——《明夷待访录》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宋朝时纸币得以流
通的原因。
141(1)条件:北宋商业的发展;纸币发行者储
备足够的金属货币和实物保证纸币的信用。
重农抑商政策
①积极: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社会为
稳定
②消极: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
主义萌芽发展
2.目的:
3.推行:
4.表现:
5.影响:
1.原因:
专卖,贱商,重税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争夺…..影响……危机…….
明清海禁政策( )
原因:
表现:
影响:
A.防御外来入侵
B.镇压抗清势力
C.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
(自然经济是根源 )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
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落后于世界潮流
136.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回答下面问题。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
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
(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
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
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 清代经济卷》
(1)上述材料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
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136(1)变化:清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
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
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商业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明朝时“去农而改业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尤其是富商
最多的安徽徽州地区,更是“出贾既多,土田不重,商贾
中余资,多不置田业”。徽商把理欲相通引申到士商关系
的解释中,提出了贾儒相通的观念……徽州民间有所谓
“左贾右儒”的说法,明朝以左为上,右为下,这说明在
徽州人的心目中,甚至把贾放到了比儒更重要的位置上。
在明代徽州,经商被看成是“第一等生业”,是他们谋生
的首选。随着这股重商风潮的涌现,许多的官宦之家也开
始从事商业,据明于慎行《谷山笔崖》中记载:江南一带
的人靠纺织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黄省曾
《吴风录》中也说“吴中缙绅士夫,多以货殖为急”。
——(2)从思想观念演变的角度对以上材料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2) 明朝时, 许多地区的民众一改 “重农抑商” “农本商末” 的传统观念, 重视商业发展,将经营商业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地区甚至将商人的地 位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 (提取信息描述现象)
此观念的形成与明代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密 切相关。(分析原因)
这些观念的变化, 改变了传统鄙视商人的做法,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总结归纳)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耕”与”织“分离,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鸦片战争凭借不平等条约
向中国倾销商品收购原料
变动表现:自然经济解体,
近代企业出现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曲折发展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兴起(或答民族工业兴起) ;民族资 本主义工业兴起和初步发展。
(2)在这三次世博会的五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郑观应《盛世危言》
1872 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 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 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
(2)上述材料反映近代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导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出现 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代表着新兴的生产方式。
列举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工业
李鸿章
左宗棠
崇 厚
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
名称 创办人
列举洋务运动所创办的民用工业
李鸿章
张之洞
上海轮船招商局
天津开平煤矿
湖北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示意图
初步发展
迅速发展
残酷打击
清政府政策
自然经济解体
革命与政府、一战
群众反帝爱国
资产阶级实业救国
自然经济解体
外企、洋务运动
战争、日本毁、并
官僚资本主义压榨
产生
时间 发展状况 原因
19世纪60、70年代
甲午战后
(19世纪末)
民国一战期间
1912-19年
抗战时期
1937-45年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阻碍因素: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促进
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的近代化。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社会性质决定)
自然经济的阻碍
战乱
138(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
历程。中国工业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春天”,
试分析其原因。
(2)标志:洋务运动。
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
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③民国政府
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激发了实
业家兴办企业的热情;④群众性的反帝爱
国斗争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1956)
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
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年后 )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 建设起步(1949-1956年)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钢和三大厂(东北地区)
意义: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内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关系的变革)
意义: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正确: 1956年八大(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年社会主义建社总路线
国民经济混乱,三年困难(1959—1961年)(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正确:1960年农村纠左、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届三中全会
时间:
内容:
意义: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经济体制改革
过程:
目标:
先农村
后城市
试点:
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变经营方式)
安徽、四川
管理体制、所有制、
分配制度
增强企业活力
中心环节:
内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十四大,十五大)
(作用: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78年
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
转折、开端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开放步骤:
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80年4+85年1)
沿海开放城市(84年14个
沿海开放区(85年4个)
内地(省会沿边城市)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2001年入世
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多层次的对外开 放格局。
认识: 可从吸引外资、 引进技术、 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外贸等角度作答,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促进了外贸发展和外商来华投资;学习了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了 管理水平;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沿海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对外开放卷》 (6分
(3)依据上表概括说明上海等沿海城市生产总
值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趋势:生产总值逐渐增长。
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上海 4950.84 6180.74 9154.19
大连 933.12 1254.66 2152.23
天津 1826.27 2172.04 3697.62
青岛 700.75 910.06 2695.82
1、积极作用(机遇):
2、消极作用(挑战):
市场开放,关税降低,一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中国入世的影响与作用(2001年)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三 历史证明: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不可能
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却会陷入更落后被动境地,
向现有秩序挑战往往收效甚微又要面临巨大压力;
完全做体系的追随者以求跻身强国之列也无异缘
木求鱼。中国这样的大国,除自强之外,无胜人
之本。没有自主的体制和社会创新,现有世界体
系不可能为有众多人口的中国提供现代化的空间。
——《大国崛起》
(3)举例说明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不可能跟上
世界发展潮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国
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一方面,中国应以积极的心态加入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技术、资金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进行国内政治、 经济的改革,不断进行品牌创新,使中国经济更具世界争力。
《商业与社会发展进步》
(3)示例:
主题:商业发展推动经济组织不断发展
关键词:坊市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WTO 添加的关键词:关贸总协定
7.以下属于1980年开放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 B.上海
C.广州 D.海南
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根本上说,这一“转折”是指该会议
A.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B.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C.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D.决定拨乱反正,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西方工业文明影响;
(2)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及十一届三中
全会等重大事件影响;
(3)政府政策影响。
原因: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的变化
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世界经济
的趋势
1.新航路开辟(经过、影响)
2.殖民扩张(国家、三角贸易、影响)
3.两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影响)
1.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危机原因/新政措施/影响)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福利国家评价)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体系构成/影响)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集团特点/全球
化原因/影响)
专题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好望角
1487年 (葡)迪亚士
1492年(意)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支持)
影响:结束孤立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开始联为一体。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 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 欧洲与亚洲、 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 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世界通史教程》 (1)依据材料概括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8世纪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日不落帝国”
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
2、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荷兰
英国
国家 结果
19世纪70年代
多国开始(美、德)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报、电影放映机)
内燃机(汽车、飞机)化学工业(塑料染料等)
钢铁工业的进步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开始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
—蒸汽机车、轮船
煤
电力、石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
主要发明
新能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2)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
(3)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形成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04.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也
影响到了中国。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观察图示,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结合所学
分析相应时间段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原因。
并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
1860—1870 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工厂 制度的普遍建立,世界市场形成。
1879—1900 年: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 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如学生回答“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亦可)
影响:工业革命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38.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上述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次工业革命的成
果?简述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形成的?
19世纪巴黎的电力火车
138(1)分别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成
果.
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洲际间
的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生产力的增长,国际贸
易进一步增加;促进了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工业
革命也使资本主义国家征服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
借助充沛的能源--煤炭,英国新兴的大机器工
业在英格兰西北部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有活力
的新工业城市,在该地区纷纷涌现,如雨后春笋…
…其中曼彻斯特是当时的棉编织业中心,这里数
百家工厂都有六七层高的厂房,硕大无比的烟囱
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
--《世界通史》
140(2)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英国西北部“新工
业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6分)
(2)因素:西北部煤炭资源丰富,工业革命实
现了机器生产,工厂制确立。
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战后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建立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的发展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大萧条)
1.标志:
2.原因:
3.特点:
4.影响: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溃
根本原因
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分期付款过渡信贷
股票投机,自由放任
资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措施:
3.特点:
4.影响: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缓解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告别自由放任时代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放任政策不能摆脱经济大危机
125.20世纪以来,为了使经济稳定发展,市场调
节与政府调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什么现象? 美国
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 响?
现象:美国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 ,国民 收入急剧下降,失业率急剧上升,各地集会罢工不断,社会矛盾激化
措施:实施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具体措施包括 颁布《工业复兴法》 ,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 工代赈等。
影响: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巩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国家干预这样一条新路,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深远影响。
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建立福利国家。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
实质:
作用:
弊端:
国民收入再分配
穷人受惠大,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
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与改革的历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
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间接过渡)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模式)农业集体化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重点,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以工业为重点,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先经济改革为重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后政治改革为重点,导致苏联解体
建立
改革
斯大林模式评价:
(1)便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迅速实现工业化,
(2)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东西太多,农民生产能积极性不高。
(4)行政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体系建立
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专题八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关贸总协定
美国为中心
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个组织
影响:①二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②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特点:两个挂钩
作用:货币体系正常 经济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主要任务:稳定国际汇率;短期贷款
世 界 银 行(WB)
宗旨:
初期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发展中国家)
提供长期贷款
关贸总协定1947年
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
协定
世贸组织(WTO)1995年
正式的国际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WTO)
影
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区域集团化
全球一体化
现实表现
最后归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全球化时代
20世纪90年代进程加快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
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根本推动力、物质基础)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信息技术)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主要推动者)
④两极格局瓦解扫除障碍
⑤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体制保证)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利:
弊:
三大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1993年
1994年
1989年
多为发达
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个)
涉及四大洲差异明显
经济政治
联盟
经济贸易伙伴关系
官方论坛性经济合作组织
名称 欧盟 北美自由
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建立时间
成员国差异性
性质
139、二战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阅读
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型飞机生产网络图,
通过某型飞机的生产示意图,说说当今世界经
济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139(1)某型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属于多个不同的国家,说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材料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金、技术等生
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世界
生产力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
起步罗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发达国家由于
国内市场饱和,急需为多余资金寻求出路。但迄今
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
穷人和富人的鸿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
济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使得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了优化配置,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发展中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加深了富国和穷国的差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