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目标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本文所叙故事发生在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初步形成。后周瑜病死,鲁肃代之。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知识链接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名将。他在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
知识链接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 ) 岂( ) 涉猎( )
孰( ) 遂( )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qǐ
shè
shú
suì
初读文章
qīng
示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及/鲁肃/过寻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
辞:
及鲁肃过寻阳:
才略:
涉猎:
刮目相待:
更:
才干和谋略。
词语积累
当道,当权。
推托。
到,等到。
粗略地阅读。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另,另外。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一词多义
见往事耳(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辞以军中多务(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以
见
介词,用
与“为”一起构成动词,认为
了解
知晓
邪:语气词,同“耶”。
4.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见往事耳
5.文言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今义:名词,学位的最高一级
根据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疏通文意
句子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④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诵读下列句子,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卿言多务,孰若孤?”(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反问句,要重读强调。
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再读文章
1.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2.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4.文中“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态?句中的神态和语言有何作用?
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根据原文说明。
读文勤思
1.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2.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 后用鲁肃的惊叹,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4.文中“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态?句中的神态和语言有何作用?
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大惊”的神态。从侧面表现吕蒙的变化之大,表明学习的神奇力量。鲁肃所说的话是情不自禁的赞叹,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中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法,选择语句,加以品析,表达看法,交流心得。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语言品析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语言品析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语言品析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并非真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语言品析
通过语言品析,说说孙权、吕蒙、鲁肃各是怎样的人?
鲁肃:豪爽真诚 敬才爱才
吕蒙:知错就改 虚心好学 坦诚豪爽
孙权:严格要求 以身作则 循循善诱
疑难探究
语言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表现出了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寥寥数语,就可以看出孙权作为一名领导者对属下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更能使人感受到说话者的诚意,真可谓语重心长。又如,“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形象地表现了鲁肃因吕蒙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喜心情,既肯定了今天的阿蒙,又委婉而含蓄地批评了阿蒙过去学识浅陋,言简意赅。又如吕蒙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回答鲁肃的惊叹,十分简洁,既表现了自己治学的毅力和信心,又肯定了学习对一个人才能的发展与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
1.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
“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是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知识积累
2.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阿蒙,指吕蒙。后泛指学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来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写作特点
(3)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
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取得成就后受到鲁肃赞许的故事,表现了孙权善于现身说法来达到劝学的目的,也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长进的道理。
内容主旨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朱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文学积累
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读书能提高人的知识才能。
读了该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不要用老眼光看变化的人或事。
运用好方法才会有好收获。
拓展延伸
材料一: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安徒生《丑小鸭》)
材料二: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王安石《伤仲永》)
材料三: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拓展延伸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示例:一个人成才与否与后天的教育、努力有关。
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4.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由“开卷有益”引出学习读书的重要性,进而引出课文。
(2)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
2.翻译课文,分析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掌握文中成语。
5.背诵课文。
(3)检查预习
字词
资治通鉴常识
《资治通鉴》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_,记载了从_____到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____时期______家、_______家。
(4)四读成诵
一读:读准字音及停顿
教师范读,纠正句子停顿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读: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特别注意划线的词语。
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
孙权的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的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的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探究问题
通过分析课文、通过角色朗读探究问题
1.本文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人物的?展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对话的形式。孙权——循循善诱,吕蒙——知错能改,鲁肃——爱才敬才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敬佩,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
3.学习文中出现的成语并会运用。
四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纲:劝学——论议——结友
(5)师生小结,积累名句
引导学生,勤于读书,乐于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腹有诗书气自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作业布置
举一反三,能力迁移。选取一则课外的短小文言文,内容与本文相匹配,特别是文中应掌握的实词,在教材的选文中出现了,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迁移。
附:
张溥勤抄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要求:①解释加点的字。
②口头翻译全文。
③本文给你的启示以及本文的表达手法。
板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
人物性格特点
孙权——循循善诱
吕蒙——豪爽,知错能改
鲁肃——敬才、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