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会后实行的改革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1979年6月,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的支持下辞职,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这一史实最有助于研究我国的( )
A.社会生活变迁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3.《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 仅城市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0%以上。 这些情况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精简经济行政机构 B.增强企业活力
C.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D.设立经济特区
4.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步摆脱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及‘公有制崇拜’的束缚。”其中克服“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5.1992 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 年党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是党在下列哪次会议上提出和制定的(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市场和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7.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是指( )
A.实行农业合作化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
8 某校八年级学生举办了“改革开放”专题展,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下列图片中,适合展示的是( )
/ /
A.土地改革房产证 B.小岗村分地契约 C.公私合营奖状 D.“大跃进”奖状
9.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D.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10.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11.太原钢铁公司(太钢)是以生产板材为主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我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1996年1月,太原钢铁公司改为国有独资企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综合实力跃居国内钢铁行业的前列。太原钢铁公司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2.下列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①开始于农村,发展到城市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公有制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④城市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果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1980—1982年农业生产统计表
时间
粮食总产量
1980年产量
5.02亿千克
1981年产量
6.70亿千克
1982年产量
7.15亿千克
(1)材料一中这份协议书是哪个地方的村民立下的?材料二中的“大包干”是哪一制度的体现?(2分)
(2)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2分)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1979年秋,小岗村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情中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了支持。
材料二 1984年,福建省55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现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是什么。(1分)
(2)材料二说明当时全国的国营企业面临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厂长、经理向省委、省政府伸手要的是什么“权”?这一要求是如何实现的?(6分)
(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分)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A 2. D 3. B 4. B 5. C 6. D 7.B 8.B 9.C 10.C 11. B 12. C
13.(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说明安徽省凤阳县在1980—1982年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3)材料一、材料二的做法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出现材料三中粮食产量的变化。
14.(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局面:国家管得太多、太死;企业没有生产自主权,缺乏活力;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意思相近即可)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实行政企分开)。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