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森《明清史讲义》?赵某某营销经理/Marketing Manager时间:建立者:都城:灭元朝时间:灭元朝标志:应天府(南京)朱元璋(明太祖)1368年1368年攻占大都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孟森《明清史讲义》
思考:还有哪个开国皇帝和朱元璋一样参加过农民起义??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一、明朝的建立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思考:观察地图,试着标注一下明朝的疆域范围。 开国皇帝忧愁多,已经失眠了好几个晚上了!你认为此时他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强化皇权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很头疼。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2.目的巩固统治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第一晚重度失眠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很头疼。何以解忧?3、在地方(政治):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4、在中央:
(1)政治: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口胡惟庸谋反,屠灭三族,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2)军事: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第二晚中度失眠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里,可是还是觉得没有安全感,一定要严密监视大臣,要让臣民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怎样才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何以解忧?(3)特务机构:
为监视臣民,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朱元璋:“宋爱卿,你昨晚喝酒了没有?”
宋濂(战战兢兢):“喝了。”
朱元璋:“请了哪些客、吃了什么菜?”
宋濂:“请了御史、将军8人。吃的是海鱼、山菜等12道菜,还有一碗珍珠汤。”
朱元璋(阴笑):“全对。宋爱卿没有骗我。”
宋濂吓出一身冷汗,暗道:“好险、好险。”宋濂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
谁在监视、侦查?
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还有哪些机构有权力监视、侦查? 厂卫的刑罚非常残酷,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残忍至极,制造了大量冤错案。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锦衣卫印明朝机构设置5、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6、影响: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7、发展: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想一想:如果你是明朝时期的考生,你会怎样准备科举考试?第三晚轻度失眠朱元璋又在想,这样天天盯着臣民,表面上固然服我,可是心里不一定这么想,还不如想个法子让他们从心里服从我。朕要微服私访,去看看本朝最高级的考试------科举,学子们是否都按照朕的旨意学习、备考的。一、明朝的建立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唯我独尊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四、经济的发展(1)内容变化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变化: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2)文体变化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
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
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明末学者)顾炎武扼杀了读书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3、八股取士的影响: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科举制的发展史八股取士四、经济的发展一、明朝的建立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四、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玉米红薯(甘薯)马铃薯(土豆)向日葵花生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明朝青地蕃莲印花布 明朝青花扁壶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2012年拍卖会成交价为6.3亿元人民币。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2013年拍卖成交价为1.1亿人民币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大罐,2007年拍卖会拍卖成交价为2970万元人民币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乔家大院皇 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明朝经济的发展本课小结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朱元璋
强化皇权经济的发展全面改革官制中央
地方设锦衣卫改革科举制度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府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农业
手工业
商业时间
人物
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