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24 司马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语文24 司马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8 19:4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儿童,即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代的革命家。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安排写一件事。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文比较,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结合之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面;“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反复读、借助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洁冼练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4.?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言文大意。?
【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本单元日积月累的名句,学生齐读,选择一句讲讲大概的意思,谈谈和我们现在写的文章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
【设计意图:这是部编版教材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以本单元园地的日积月累经典名言导入,既渗透了日积月累的教学,又能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
3.?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准、写好“司”字。了解复姓。?
4.?学生谈谈课前预习对司马光的了解,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司马光。??
【设计意图:直接揭题,节省了时间,为后面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留出更多的时间。读题后指导学生读好、写好生字“司”,回顾右上包围结构的字由外到里的笔顺特点,并引导学生对本课主人公有初步了解,对深入理解主人公充满期待。】?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全班拼读。?
3.?学生再读课文,通过齐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听教师有节奏朗读,学生做标记划分节奏。?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帮助学生建立文言文的概念,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读通读顺,读出古文的节奏,同时让学生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朗读,就能帮助你理解文意,反复诵读,更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揭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反复读)?除了反复读,你觉得那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引导学生想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学生交流,教师将学习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2.??学生自己通过反复读、看注释、看插图等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大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再和同学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就和大家交流。?
(1)故事起因。?
①?理解“庭”“戏”“瓮”等意思,巩固“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的学法。随文识字,通过看注释、看图片认识“瓮”,通过了解古时候的“登”,深入理解字义;进行“庭”字教学,特别指导第三笔是“竖撇”和由外到里的笔顺。?
②?指导读出节奏。?
(2)故事经过、结果。?
①?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怎么做?说说故事的经过。
②?理解“水迸”,强调学法——借助注释。指导读出节奏。?
③?体会司马光的好品质。?
4.?小结课文,熟读成诵。?
(1)利用板书,小结全文,引导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一件事。?
(2)借助板书的提示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3)背诵大闯关。?
【设计意图:将朗读、理解、感悟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或入情入境,不仅疏通文意,又掌握学法,更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同时,收获写一件事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的写作方法。做到立足单元,凸显文体,训练思维。】?
四、发挥想象,练讲故事?同桌合作,借助连环画学讲故事。?
【设计意图:借助连环画降低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乐讲、敢讲、会讲,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做到有血有肉,充满童趣。】?
五、小结学法,感受特点?
1?.根据辅助板书小结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
2.说说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小结学法,为以后学习文言文积累经验,并学以致用,把刚刚学到的学习方法用到课外,力争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热爱文言文的美好种子。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学完后应该要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能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1.?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学《孔融让梨》,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背诵课文《司马光》,并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设计意图:开放性作业,既能巩固课内知识,又能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言文,把课内阅读导向课外,体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
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学习方法:??????????????????
戏,跌→击瓮→活????????????
反复读??????????????????
起因????经过???结果?????????
看注释??????聪明????沉着?????????????
看插图?
【教学反思】?
这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这是部编版教材与之前人教版教材其中一个不同的地方。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课后习题中“跟着老师朗读”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初步获得语感;说说“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旨在引导学生交流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在交流中增加学习兴趣;另外,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全文翻译。?
教学时,我立足年段和单元目标,按照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一是运用本单元的日积月累导入,初步了解什么是文言文,并且了解复姓,学习生字“司”。本单元的日积月累是选自《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名句,课前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试着理解大意,上课时再选择一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接着揭题的同时围绕“司”字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能够读准平舌音,组词,注意右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了解复姓“司马”和交流其他复姓,孩子能说出“欧阳”“上官”等复姓。二是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读、学习字词、听教师范读等形式初步把文章读通顺。因为文章较短,孩子们也有了一二年级学习生字词的经验和方法,老师稍微引导一下就能把课文读通顺。在读出节奏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这里应该要教师多带一带,及时指点孩子读好。三是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的大意,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强化方法的指导,还渗透了扩词、联系词语现在的意思等方法理解课文,消除孩子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这里教师反而解析得太细,如“瓮”“登”这样的词语,结合注释和词语现在的意思就能够理解它的大概含义,老师不放心,讲得多了一点。四是根据一组连环画讲故事,目的是降低难度,同时达成教学目标,解决课后第二个练习题。这一环节学生比较感兴趣,讲得比较生动具体,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五是交流学法,交流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三年级文言文的教学不要求逐字理解,但要有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孩子在接触到其它文言文时能够用上学到的方法去理解它,所以最后我还是领着孩子们回顾了本课的学习方法,还有初步接触通过“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顺序去写一件事的方法,为本单元的习作做铺垫。交流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时,同学们也能说出文言文字少、简洁、难懂等特点,还有一位同学能用“三言两语”和“千言万语”的词语对比来讲两者的不同,讲得不错。最后作业的布置主要是让孩子们回去背诵课文,和别人讲讲这个故事,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去理解《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很广,他们在一年级学习《三字经》时已有了解,所以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应该不难,这样
不仅能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还能激发他们自己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升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