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准备: 学生剪好数学书附页中的4个图形、直尺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会玩拍手的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歌》的游戏,好吗?(课前3分钟)
1、 学生同桌玩。
2、 师生玩。
3、师:(停留在师生互相拍手的状态)请看他的手掌和老师的手掌,你发现了什么?(老师的手掌大,学生的手掌小)
一、感受面积的含义
1、体验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如果老师的手掌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呢?谁大?谁小?
师:你认为数学书的封面在哪里呢?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
师:哎,这个同学摸得很好。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拿起数学书,伸出手掌慢慢地、从上往下地摸它的全部。然后再用这种方法摸摸你们课桌的面,最后想想这三个面,哪个面最大?哪个面最小?
生:课桌的面最大,手掌的面最小。
师: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很多物体都有面,你能找出一些来吗?
生:黑板的面、门的面、教室地面的面、凳子的面。(如果学生讲了很多,师我们下课时再来交流好吗?)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刚才我们找到的都是物体的-------。
生:物体的面。
师:物体的面,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师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在我们找到的这些物体的表面中,有的(生:大)有的(生:小)(师板书:的大小)
师: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的它们的面积。(板书: 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像手掌表面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课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指的是哪里?谁能像老师一样列举一些物体说说它们的面积。
2、体验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请你任选两个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比一比它们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平面 图形”。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大家想一想,平面图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师:下面我们打开课本62页,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义。师生共读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师补全板书)
二、尝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面积,下面我们就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
(2.)比较两块手帕的大小
师:同学们很快的比出了它们的大小
(3.)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 一比哪个面积大? 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师:当我们用观察法不容易比较大小时,可以用重叠法比较
让学生拿出附页中另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 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生汇报: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嗯,说的有道理,老师这也有一种方法介绍给大家,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方格,试一试!
(学生用直尺划分方格,我参与到学生中间,对有困难的学生指导点拨活动约10分钟。)
师:大家都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面积的大小了,谁愿意展示一下?
生1:我把他们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长方形分了8个方格,正方形分了9个方格,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2: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刚才我们用了观察法、重叠法、画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图形的大小时就用观察法,不能直接看出大小时就用重叠法,如果重叠法仍然比不出大小时,就用画方格的方法。
师:数格子的方法是比较面积的基本方法,但在比较面积时,划分的方格的大小要一样,才能准确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那个新朋友(生:面积)
什么是面积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