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4)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2.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难点】
1.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2.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见“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1、抽生朗读活动,每读完一段就停顿一下,请一同学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最好用两个五字短语进行概括)。
第1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老师提示: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第2自然段:第 2 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老师提示: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3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老师提示: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4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老师提示: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第5自然段: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老师提示: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
(1)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2)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3)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4)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5)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2、这是一篇游记。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请你用“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说话。
提示景物:竹、潭、溪、鱼、石、树、岸、水等
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1-3段)再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
如:我喜欢水,因为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我喜欢树,因为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
我觉得石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我觉得小溪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斗折蛇行,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爬行。
看一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样。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比喻!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
3、请你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后面。如:竹---翠
树---青,
石---怪,
水---冽,
溪---曲,
岸---错,
鱼---多(乐)
4、这些景物的特点请大家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怎样概括呢?
小潭竹翠树青;
石怪水冽鱼乐;
寻源溪曲岸错。
(齐读):小潭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寻源溪曲岸错。
三、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一)移步换景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叫“移步换景法”。
(二)定点观景法
向下看:潭中鱼可百许头----向西南看:潭西南而望(定点观景)
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没有移动,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就叫定点观景法。
(三)动静结合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
佁然不动:呆呆地不动。静态!
俶尔远逝: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动态!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悠然自乐)
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什么写法?(动静结合!)
(四)侧面烘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侧面烘托)
写鱼是为了写水的清澈。他通过描写鱼的影子和鱼游动的状态表现出水的清澈,这种方法应该是什么?(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其实这种写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给我们展现过。想想看在描写哪种景物的时候用到这种方法了?(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苏轼没有一个字提到月,但通过院子里的树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美好。我们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第二段中以游鱼的欢乐来写人的欢乐;第四段中,以凄清寂寥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
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景交融)
屏显:从小丘西行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移步换景)
向下看:潭中鱼可百许头----向西南看:潭西南而望(定点观景)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皆若空游若无所依。(侧面烘托)
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景交融)
四、借景品情,感悟心境
1、文章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人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美!
2、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什么?
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美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
4、这与柳宗元的另一首绝句《江雪》的写法类似。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样是秋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情感表达也是不一样的!
如:杜甫的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居易的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同样的季节,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心情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五、背读课文,再享意境美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六、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3)俶尔远逝(忽然)
(4)以其境过清(凄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5、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⑵已:过一会儿。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5张PPT)
第二课时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通过上一节课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2、抽生朗读活动,每读完一段就停顿一下,请一同学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最好用两个五字短语进行概括)。
第1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老师提示: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第2自然段:第 2 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老师提示: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3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老师提示: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4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老师提示: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第5自然段: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老师提示: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1)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2)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3)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4)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5)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齐读:
1、这是一篇游记。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请你用“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说话。
提示景物:竹、潭、溪、鱼、石、树、水等
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1-3段)再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
如:我喜欢水,因为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我喜欢树,因为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
我觉得石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我觉得小溪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斗折蛇行,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爬行。
看一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样。
2、请你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后面。如:
竹---
树---
石---
水---
溪---
岸---
鱼---
翠
青
怪
冽
曲
错
多(乐)
3、这些景物的特点请大家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怎样概括呢?
小潭竹翠树青;
石怪水冽鱼乐;
寻源溪曲岸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移步换景)
(一)移步换景法
(二)定点观景法
向下看:潭中鱼可百许头----
向西南看:潭西南而望
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没有移动,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就叫定点观景法。
(三)动静结合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佁然不动:呆呆地不动。( )
俶尔远逝: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悠然自乐)( )
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动静结合
静态!
动态!
动态!
动静结合
(四)侧面烘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侧
面
烘
托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段中以游鱼的欢乐来写人的欢乐;
第四段中,以凄清寂寥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
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情景交融)
屏显:从小丘西行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向下看:潭中鱼可百许头----向西南看:潭西南而望(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皆若空游若无所依。( )
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移步换景
定点观景
动静结合
侧面烘托
情景交融
1、文章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人乐!(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人乐
景美
2、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什么?
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美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
4、这与柳宗元的另一首绝句《江雪》的写法类似。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如:杜甫的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居易的春天: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同样的季节,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 )
心情不一样。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
大约
呆呆的样子
忽然
凄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
/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D
5、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⑵已:过一会儿。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 (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