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三级导学案
单位:临朐县龙岗镇龙岗初中
作者:陈启光
芦花荡
龙岗初中 陈启光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目标1.2.3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著名的散文大家,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学习这篇文章,应主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目标1、2、3
2、预习课文,做下列各题:
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 家, 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寒噤( ) 仄歪( ) 飒( ) 淀( ) 吆喝( )
(2) 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
①.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
②.可是那晒的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③.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④.老头子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们打不着我们!”( )
⑤.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
(3)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快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以下几个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提出来由小组讨论解决。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文章中哪些语句突出了他的这些性格特征?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故事发生在什么环境里,试找出1-2处景物描写的句子,谈谈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由各学习小组,以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展示反馈。
四、精讲点拨:(针对以上问题,对学生回答不准确的进行精讲点拨。)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一位抗日的老英雄。从他身上,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说明了中国人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达标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防(dí) 寒噤(jìn ) 泅水(sì )
B、 疟子(yào) 疟疾(nüè) 仄歪(zè )
C、 一蹿(cuān) 飒飒(sà) 丝绒(yíng)
D、 撑船(chēng) 蹲着(dūn) 淀里(díng)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 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
(2)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
(3)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4)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
3、填空。
《芦花荡》是 (作者)的著名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 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 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者,他让 感到快乐,让 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 。
4、选词填空。
(1)、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 (A、撑 B、划 C、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A、奔 B、走 C、朝)着东南去了。
(2)、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 (A、阴森恐怖B、阴森黑暗C、暗无天日)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 (A、堕落B、掉C、滴落)下来的样子。
(3)、弯弯下垂的月亮, (A、挂B、镶C、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 (A、飒飒B、瑟瑟C、呼呼)的风响。
5、下列句子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B、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C、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D、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
七、拓展提高
我们看过的反映抗日战争的故事片有很多,例如《小兵张嘎》《举起手来》《我的兄弟叫顺溜》等。请同学们采用本文的写作风格,课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原名:孙树勋
人物:老头子 自尊自信、机智勇敢
开端:护送
情节 发展:受伤
高潮、结局:复仇
环境:宁静优美、诗情画意
“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芦花荡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