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是故乡明 课件(2课时 19+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是故乡明 课件(2课时 19+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8 20:30:45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三课
月是故乡明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作 者 简 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浩渺 篝火 萌动 澄 澈
莱蒙 无垠 旖旎 瑞土
耄耋 燕园 点缀 徘徊 miǎogōuméngchéng chèláiyínyǐ nǐruì mào diéyānzhuì pái huái 预习提示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
索,表现自己的思
乡之情的?预习提示2.文章写了哪些童年趣
事?明明是写月亮,
为什么要写童年趣事
呢?预习提示3.除了故乡的月,文章
还描写了哪些地方的
月?这样写的意图是
什么?预习提示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的只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回忆了故乡的哪些情景?
它们都与“月亮”有何联系?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题目?壹贰叁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开篇点题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通过对比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肆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
结尾与开篇呼应,情感推向高潮。 第二自然段,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要写山呢? 过度,文章第二个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要写那些童年趣事呢? 作者的童年趣事也是围绕月亮来写的,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到过三十多个国家,看到了更美的月亮,为什么还是怀念故乡的小月亮? 通过对比,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拼读语句 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施的瑞士莱季湖上,在平沙无垣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食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拼读语句 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四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拼读语句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谢谢
观看课件20张PPT。第三课
月是故乡明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写景手法
1.对比
2.修辞:拟人,引用,排比
3.衬托
4.虚实相生
5.动静结合
6.调动多种感官:嗅觉,视觉,听觉借 物 抒 情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很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包含了很多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都是从一些具体的内容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相思之情,也就是借物抒情。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优美吧!思考: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有许多事物都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段。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