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素材 )(3课时 29+21+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素材 )(3课时 29+21+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8 21:13:05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一课 古诗三首语文 · 人教版 · 五年级下第一课时目录CONTENTS预习古诗01020304初步感知体会诗意品词赏句05书写指导第一节预习导入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同学们,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今天,诗人范成大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咱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有怎样的情感要与大家分享,好不好?作者简介——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风俗习惯,不但充满了田园诗的特色,而且也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困苦生活。“四时”指春、夏、秋、冬(每一季二十首,共六十首)。“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即兴致,兴趣,感兴,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即随兴写来的作品。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010203第二节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视频资料——范读 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村庄儿女───
耘田织布
童孙 ───
学种瓜 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歌不但描绘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以及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第三节再读古诗,读懂诗意看注释联系
上下文看插图 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义。谁知道以前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释义 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还在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释义 儿童不懂的耕田织布的方法,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第四节品词赏句,想象悟情诗歌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01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诗歌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02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描绘了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活泼而又有些淘气的神态。分 解“昼出耘田夜绩麻”
“昼”即白天。“耘田”即除草。
“绩麻”即把麻搓成线。
这句的意思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这一句不但点名了时间——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也说明了女人的辛劳——“绩麻”,即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其中诗人把“昼”与“夜”放在一句之中,表明了劳动时间的延续性,从而突出了农家夜以继日的繁忙,从而也暗示了农民只有在如此繁忙中求得生活!分 解“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这里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尽其职,各司其事。
这里,诗人老农的口吻,通过亲眼所见的情景,说明了在农忙时节,整个村庄中成年的男女都没有闲着,各自担任一定的劳动。这一句是从全村庄的角度来写,能劳动的都没有闲着,争抢时间收割。诗人通过农忙时节青年人的繁忙,从这一角度来写出劳动人民辛苦,同时也暗示了只有努力劳动,才能生存的社会现实!分 解“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指那些孩子们。
“未解”即不懂。“供”即从事,参加。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孩子们不会耕田,也不会纺织。其中,诗人用“未解”,不但表明了孩子们——“童孙”对“耕织”的“未解”,为下文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对农民生活艰辛的“未解”。其实,诗人这样写,从侧面暗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处境。分 解“也傍桑阴学种瓜”
“傍”即靠近。
“桑阴”指桑树底下阴凉地方。
孩子们不会耕织,但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一句紧承上句“童孙未解供耕织”而来,说明了不会耕织就学种瓜。这里,诗人不但描绘了农村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桑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了农村孩子必然要学会劳动,学会耕织。然而,在诗人笔下,一个“学”字,不但强调了农村孩子必须学会种瓜耕织,才能求得生存,而且也表现出农村孩子对劳动的喜爱!总 述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展示了一幅典型的江南农村耕作、绩麻、种瓜的农忙图画。特别是诗人对农村初夏时节男耕女织、夜以继日的紧张劳动作了很好的表现。同时,在细腻的描写中,也更好地表现出了范大成“清新妩丽,奄有鲍谢,奔逸俊伟,勇追太白”的文学风格。第五节书写指导生字生词书写注意:
此处不顶左边,从中间落笔。
下面是“旦”,不要写成口。昼夜白昼部 首 “一” 生字生词书写注意:
左半部分上为三横,不要写错。耕耘耘锄部 首 “耒” 生字生词书写注意:
上半部分为三个“又”,“又”的第二笔为点。桑树沧桑部 首 “木” 生字生词gòng 供品 口供
gōng 提供 供应供奉供认多音字 总 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观看课件22张PPT。? ?第一课 古诗三首语文 · 人教版 · 五年级下第三课时| 预习古诗 |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有关,快让我们看一看吧!
同学们,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诗题意思?——《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作者简介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初步感知 |草满/ 池塘// 水满陂,
山衔/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短笛/ 无腔// 信口吹。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品词赏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

“池塘”和“陂”你是怎么理解的?
池塘:池子的堤岸。 塘:堤岸。
陂:指池塘。“草满池塘水满陂”
看书上的插图,哪部分是和这一行诗句意思相对应的?
点示:由于“池塘”和“陂”意思相同,所以这一行诗的意思也可说成“草满陂,水满池。”两个“满”表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蓬勃。“草满池塘水满陂”

谁能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
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山衔落日浸寒漪”

“衔”是什么意思?
衔:用嘴含,叼。“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如何“衔”落日?请同学们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用一个“衔”字,形象地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况,与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见炼字之工。“山衔落日浸寒漪”

“寒漪”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漪”指细小的波纹。
“寒漪”是指傍晚夕阳下的暗绿色波纹。“山衔落日浸寒漪”
“浸”是把东西泡在液体里,课文中作者是说把什么浸泡在寒漪中呢?
用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与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诗围绕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指什么人?
“归去”表示回到哪里去?
看图:“横牛背”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里指放牛娃。——回到村里去。——横骑在牛背上。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两行诗你是怎么理解的?
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书写指导生字生词书写注意:
左中右结构,中间为“犭”,注意不要写错。涟漪漪澜基本释义:
水波纹:~澜。清~。 谢谢观看课件21张PPT。古诗三首三语文 · 人教版 · 五年级下第二课时第一课01030204预习古诗初步感知品词赏句书写指导01030204预习古诗初步感知品词赏句书写指导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人范成大带来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儿童的天真可爱,这节课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我们快来看看吧!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作者简介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字词理解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字词理解01030204预习古诗初步感知品词赏句书写指导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01030204预习古诗初步感知品词赏句书写指导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锣。
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敲成玉磬穿林响 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忽作玻璃碎地声 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为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果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01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02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03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01030204预习古诗初步感知品词赏句书写指导生字生词基本释义:
1.天刚亮的时候:拂~。
2.知道:家喻户~。
3.使人知道:~以利害。破晓分晓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