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祖父的园子 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祖父的园子 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8 22:1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一、第一只眼:用儿童的眼睛看园子
1.词语提炼,初步梳理文路
第一组: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花儿开 鸟儿飞 虫儿叫
倭瓜爬架 黄瓜开花 玉米随意长 蝴蝶随意飞
第二组:栽花 拔草 种菜 铲地 摘黄瓜 追蜻蜓 采倭瓜花 捉绿蚂蚱
第三组:大笑 笑够了 还在笑
师: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园子?能否用一个词形容萧红的生活?这是一个怎样的祖父?
生: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萧红;这是一个宽厚善良的祖父。
师:祖父、园子、小萧红,是文章的三条线。这三条线揉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下面让我们走进园子,看看萧红是如何描写祖父的园子的。
2.聚焦文本,走进童年的园子
出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喜欢这个园子吗?喜欢它的什么?读出理解。
生:喜欢。园子生机勃勃,色彩斑斓。
师:萧红被称为 “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怎么她写出来的文字这么简单,甚至有点啰嗦。看看老师的修改:
原文: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修改:它们颜色各异,有白、黄的、绿的、金的,还有大红带金粉的。
师:对比一下,哪一个更精炼些?哪一个更容易读?萧红为什么不写精炼一点呢?
生:萧红是从孩子的角度描写园子,她的语言具有儿童的特点。
师:萧红那时候才四岁,四岁的小孩子看事物就是这样的,说的话也是简单易懂的。用儿童的语言,写儿童的事,难怪这么有趣。
师:有趣的还不止这些。请走进课文,走进萧红的童年。你从哪一个词、哪一句话读出了童年的乐趣,请圈画下来,并与同伴交流你的理解。
生1:园子的西北角,榆树会呼叫,还会冒烟,会发出和蚌壳一样的光,就像童话世界一样。这就是儿童的眼光,童年的乐趣。
生2:祖父摘花、拔草、浇水,我也跟着摘花、拔草、浇水,其实就是再瞎闹、乱勾、乱闹,可是祖父丝毫没有责怪她,自由自在啊。
生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在小孩子的眼里,动物都有灵性了。(师追问:何谓灵性)灵性,就跟人一样,有思维、有思想了。
(6)深入:聚集第十七自然段。师生对话预设:
出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哪个字、哪个词让你看到儿童的特点?
生:睡醒了、逛、说话。花开不叫花开,叫睡醒了;鸟在飞,就是在逛;虫子的叫,就是很自然的说话;花儿、鸟儿、虫子在她的眼里,都跟人一样了。
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哪一个字看到儿童的特点?(活)这本来就是活的啊。这个“活”是生死之活吗?
生:原来是“静”的,现在动了,就是活了;活是一种生机勃勃;活是一种自由自在;活更是随心所欲;这应该是拟人手法。这“活”的事物都是萧红童年的小伙伴啊。
出示: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师:倭瓜、蝴蝶的“活”又有什么特点?
生:生机勃勃、自由
……
师:在自由自在的园子理,植物、动物生机勃勃、自由畅快,那人呢?人自由吗?出示:在祖父的园子里,我愿意( )就( );愿意( )就( );愿意( )就( );
(7)链接:你们也有自己的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也来读读自己的童年
出示:星期天,我是快乐的,我愿意( )就( );愿意( )就( );愿意( )就( );下课了,一切都活了( )。
二、另一只眼:用成年的眼睛看园子
师:萧红用儿童的语言写写童年,你们在儿童的语言里,读萧红的童年,也读自己的童年。在这个快乐、自由的园子背后,想知道老师还看到什么吗?
出示:茅盾: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放宽场景,感知萧红一生的坎坷
幻灯出示图片及文字:凄风苦雨萧萧落红——萧红,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被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10岁,母亲去世。父亲对她很刻薄,她初中毕业逃到了哈市滨,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终日徘徊在街头。当时,时局动荡,民族危亡,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支离破碎的家园,让她倍感人生之苦难与无常。她被学校开除,遭受世人的白眼,受到情感的欺骗……31岁时,日寇攻陷香港。萧红正患严重肺病,住在玛丽医院,喉管开刀,痛苦万分。没过几天,在无亲无友的寂寞惊恐中辞世。临死前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2.收紧视线,领悟萧红精神的家园
师:读着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怎么样?带着这个理解,我们再回到祖父的园子来,看看萧红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
出示:祖父的园子里五彩缤纷,万物自由自在,而现在 ,在祖父的园子里,小萧红可以随心所欲,时刻充满着开心和快乐,而现在 ,在祖父的园子里,有疼爱自己、关心自己的祖父,而现在 。
师:祖父的园子在乱世漂泊中的萧红眼里,仅仅是一个园子吗?
生:祖父的园子就是萧红的家啊!家里有温暖,有关怀,更有自由;祖父的园子是萧红漂泊时心灵的港湾,是饥寒交迫时一盏温暖的灯,更是她脆弱心灵最后的壁垒;是萧红心底深处的一个梦!自由、快乐、生机,一切园里的事物只能在梦里相见了;在这样的梦里,只愿沉醉,不远醒来;是她心灵的家园啊!是她理想的天堂啊!)
师:是啊,童年的园子没有战火,没有饥饿,没有欺骗,没有病痛,有的是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有的是祖父的爱。从这个意义上说,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精神温暖的家园。
师:萧红用她儿童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幅美好的童年画卷。童年啊,要多快乐有多快乐,要多自由有多自由。可是,结合萧红的遭遇来分析,我们看到了萧红心底的精神的寄托。所以记住:用两只眼睛来阅读,一只看文字表面的意思,另一只用来看文字里面的意思。
(意图说明:让孩子用“另一只眼睛”读园子,看来唐突。且不说凄风苦雨中的生命历程是否小学生所能承受之重,单就编者的意图来说,就偏离了“感受童年情趣”的单元主题。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错,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但适时地把孩子托高一些,也未尝不可。从课堂发言看,这样的深刻完全是孩子能达到的高度。在孩子们诗化般的语言中,不仅园子的意象显得更为饱满,且语言与思维的升华也更为厚实。更为重要的,部分学生可能因此走进呼兰河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才是真正的“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