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河中石兽 课件(幻灯片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河中石兽 课件(幻灯片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8 20:44:10

内容文字预览

(共36张PPT)
河中石兽
纪昀(yún)
复习提纲
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结合文章说说“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三、“讲学家闻之笑曰”、“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四、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人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五、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六、说说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七、写作特点。
八、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九、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决定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谥号文达,清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于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朗读
河干 圮 募
棹 曳 钯
杮 湮 啮
掷 坎穴 转
遂 溯 臆断

(gān)
(p?)
(zhào)
(mù)

(yè)
(fèi)
(pá)
(yān)
(niè)
(zhì)
(kǎnxué)
(sù)
(suì)
(zhuǎn)
(yú)
(yì)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解词:临:靠近 河干: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倒塌 于:在 并:一起 焉:于此,在那里
译句: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解词:阅:经过,经历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 于:在 竟:终了、最后 以为:认为
译句: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解词:棹:划(船) 曳:拖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译句:(于是寺僧)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解词:设帐:设馆教书 闻:听说 之:代词,代指顺流而下寻石兽这件事。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 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为:被 暴涨:凶猛的河水 携:带 之:代词,代指石兽 去:离开
译句: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解词:性:特点 坚重:坚硬沉重。 湮:埋没 于:在
耳:罢了 之:代词,指石兽。 不亦……乎:“不也……吗”或“难道不……吗” 颠:颠倒,错乱。 服:信服 为:认为 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译句: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解词: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之:代词,指上文讲学家的话。 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当:应当 之:代词,代指“失石”。于:从
译句: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解词:盖:发语词 其:它(水流)的 之:的 必:一定 于:在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为:成为 坎穴:坑洞。
译句: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
8.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解词:至:到 之:的 如是:像这样 转:翻转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反:反而
译句:(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9.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解词:之:代词,代指“失石” 固:固然
译句: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10.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词:如:按照、依照 其:他的 于:在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 知:了解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 欤:语气词
译句:(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古今异义


古:
今:
岸。
不潮湿。


古:
今:
经过。
看。
物理

古:
今: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古:
今:
这。
判断词。


古:
今:
停止。
已经。

古:
今:
竟:
终了 、最后。
竟然。
古今异义


古:
今:
一起。
并列。

古:
今:
只。
表转折、但是。


(二)一词多义
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②众服为确论 认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三)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僧)棹数小舟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
3.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整体感知


(一)熟悉故事
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文中的故事。
提示:
起因、经过、结果。

(二)明白道理
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或认为)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寻找地点 寻找理由 结果 探究原因
寺僧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求石兽于水中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当求之于上流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可得
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
考虑了石性和沙性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性、沙性
没考虑流水、石兽、流沙的关系
果得于数里外
众服为确论,实则不可能找到
无迹
2、结合文章说说“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3、文末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你从中又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问题探究


(一)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人物形象
1.作者在写讲学家和老河兵这两个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2.“讲学家闻之笑曰”、“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这是讲学家对寺僧“不能究物理”的嘲笑,刻画出教书先生自恃博学、轻视他人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这是老兵对讲学家“据理臆断”的嘲笑和否定,也表现出老兵的经验丰富和自信、沾沾自喜的心理。
3.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人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寺僧:有责任心,毅力坚定,做事盲目、经验不足。
讲学家:傲慢,自以为是,空谈事理、据理臆断、不切实际。?
老河兵:自信,直爽,经验丰富,一针见血。
4.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主旨
本文通过写两个石兽掉于河中十余年后,在下游和掉落深处都找不到却在上游找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做事不可“据理臆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三)启示
1.不能片面的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四)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4叙议结合。
五、思考、练习
1.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己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深入地调查事物的特性,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这句话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决定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考虑到了沙,石的特性,没考虑水流的特性,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沙、石、水流各方面因素,因此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百闻不如一见
实践是思想的的真理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练能够使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