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2课时表格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2课时表格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9 11: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本课“吾、弗”等生字,会写“矛、盾”等生字,学习一个多音字“夫”,理解“鬻、陷”等字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化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骄傲、自豪的语气,声音要大,声调要高。
2.有层次地指导学生用夸大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矛、盾、誉、吾”4个生字。
五、课堂巩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3)不可同世而立。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学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六、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生:楚国人同时卖矛与盾而产生的尴尬。(板书)
2.复习本课生字词,学生齐读。
二、深入学习,明白寓意
(一)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的对话,思考寓意。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说大话好不好?
生:不好。
师:(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吃亏、亏损、盈亏、亏待。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怎样的大亏?
生:当人们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他夸口说的两句话不可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话不对,要么后一句话不对。我们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课文为什么不把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呢?生: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要写出来。生:不写出来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师:而且从行文的角度看,不写出来语势更加紧凑。
(三)朗读练习,加深理解。
1.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出示句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师读句子,读出“大”的语气。)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出示句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刚才学习句1时,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学习的?(先归纳学法:①读出“大”的语气;②一变句子,加上关联词;③二变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④三变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按四个步骤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
(四)交流寓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地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思考问题:“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给同学讲一讲。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坚固 矛不锋利
戳得穿————矛锋利 盾不坚固
说话前后抵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从总体上说,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对文中的字、词、句理解得比较透彻。每一位同学对其寓意都基本明白,从中也懂得了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对课堂上布置的作业也能完成得不错。由于课堂中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得也很轻松,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足之处]  这节课我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妥当,开课引入时所用的时间多了些,后面练习时间就比较仓促,不能很好地反馈教学效果,这是不足的地方。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争取把语文课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