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 水(2课时表格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 水(2课时表格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9 12:0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跳 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肆、桅”等生字,会写“艘、航”等生字,学习本课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情感与价值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理解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圈出生字、生词。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3.《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四)检查汇报自学情况。
(1)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学生认读。
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这些生字新词你掌握了吗?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2)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智慧的人。
(3)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
(4)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提出的问题补充完整。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4.给课文划分合理的结构。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教师总结:起因(第1自然段);发展(第2自然段);高潮(第3、4自然段);结局(第5、6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艘、航、肆、帽、桅、撕、逗、唬、钩”等生字。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有关智慧的故事呢?(生答。)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智慧的文章《跳水》。板书课题。复习生字词。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故事的起因)
1.请一名学生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所以它故意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
2.请学生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
3.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教师归纳板书:水手拿猴子取乐。
(二)学习第2自然段。 (故事的发展)
1.自由读一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横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3.“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4.再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猴子放肆摘帽子。
5.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桌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故事的高潮)
1.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思考: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2.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
请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描写孩子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
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4.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2)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地感悟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3)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正面指出事态的严重,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因为桅杆太高、太险。)
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学习方法引导: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5.教师板书:追帽子上横木遇危险。
6.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四)学习第5、6自然段。(故事的结局)
1.这些办法实际上都行不通,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时候”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的。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3.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4.船长当时会怎样想?船长不怕海浪将他的儿子卷走吗?
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认识“风平浪静”在文中的作用,它是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前提。
5.结果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命令跳水脱危险。
6.孩子从危机时刻到转危为安,我们看到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7.指导朗读。
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教师重点指导:“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读出爸爸严厉强迫的命令口气。 
8.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
(一)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既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二)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2.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跳 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发展:猴子放肆摘帽子
高潮:追帽子上横木遇危险
结局:命令跳水脱危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正式上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首先由体育比赛中的跳水项目谈话引入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段落精讲,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的内容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得感情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水手们真紧张(学生接着读书),孩子害怕了(学生紧接着读),一定会有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想救孩子的办法时,还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而且在回答是否可行时,要让学生多围绕文本来答。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还应该以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