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是故乡明(表格式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是故乡明(表格式教案+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9 12:5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渺、篝、萌”等生字,学会一个多音字“燕”,正确认读“浩渺、篝火、萌动、澄澈、旖旎”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2)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3.情感与价值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渺、篝、萌”等生字,学会一个多音字“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思乡情,学会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质朴平淡、感情真挚醇厚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常见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厚谊。他是谁呢?
(多媒体投影2007年播放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羨林的简介)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屏幕出示“浩渺、篝火、萌动、澄澈、旖旎、耄耋”等词语。学生自由读词,多种方式识记。
2.了解词语意思。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修,长。
3.将生字词回文,熟练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出韵律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分男生、女生两部分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做上标记。)
2.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再次重点指导。)
四、深入读文,划分层次
1.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对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1自然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2.第2、3、4自然段是作者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探究学习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优美吧!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2.思考: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六、总结全文
季羨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却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论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让我们去用心感受那浓浓的故乡情吧!
七、布置作业
有许多事物都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段。
/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引题(1)
回忆 (2~4)
思乡 (5、6)
情感升华 总结(7)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贴近生活,注重方法指导。创设情境,体现双向互动。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
[不足之处] 1.教学预设,对时间的规划有偏差,导致整节课时间上前松后紧。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2.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说。 很多孩子表达时不能抓住要点,说话缺乏条理,随意性强。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强烈,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因此在评价别人时语言苍白,缺乏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