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位于教科版科学课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三课,第51页。是一节观察、模拟实验课。
二、学情分析:
通过近四年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不错的基础。但实验课会有一部分学生按耐不住好奇心,听不进老师讲解,就急于操作,难免造成观察不仔细,操作不规范,步骤不合理等情况。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重心是通过设计实验造“环形山”,并验证自己的猜测的合理性。而如何把实验设计得和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并从中引发思考是一个难点,这就要求学生打开思维,严密思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实验,摒弃玩耍心态,因此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和要求是很重要的。
三、教材分析:
《 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造山”是模拟实验。本课位于《宇宙》单元的第三课,后两节的《月相变化》、《日食月食》都要用到模拟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节课在本章的实验中起到了一个前后衔接的作用。
教材将这一节课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环形山,分析环形山有哪些特点,并对环形山的特点进行介绍。第二部分通过观察到的这些特点让同学们猜测环形山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进行大胆猜想,积极发言,并从中找到比较接近事实的猜测。第三部分是同学们选择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选择材料,进行模拟实验。接着通过模拟实验的结果来得出自己对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结论。第四部分是自学环节,通过阅读课本中的资料了解环形山形成的最合理原因。本节课逻辑紧凑,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需要合理以问题引导,并总结。
四、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展开,由于学生对环形山没有亲眼见过,因此在观察图片之后,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模拟造出“环形山”,通过造出的“环形山”,学生能更进一步的理解“环形山”,内壁陡峭,外坡平缓,中间碗状凹下的特点。另外一个环节,学生猜想,“环形山”的成因,这一过程,鼓励大家大胆地猜,积极地说,敢于出错。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猜想,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怪异,都给予尊重。这一过程,意在提高同学们实验课严谨的态度,倾听他人的习惯,感受合作交流的智慧,以及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
设计实验并在实验中进行质疑,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同学们分工合作,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质疑,老师对于模拟实验预设出几个质疑。比如:如果是陨石砸向月球表面,那么陨石到哪去了?为什么地球的表面,没有如此多的陨石坑?再把学生的质疑拿到全班来讨论,这种讨论,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会让问题越讨论越明白,也是推动大家探究科学的严谨性的动力,更为下一步学生自读课文埋下了伏笔。最后请同学们阅读资料,通过课本中更丰富全面的知识,提取重要信息来修正自己的结论。
五、教学目标:
1、学生观察月球表面图片,指出环形山特点,并展开环形山成因的讨论,设计造“环形山”实验。
2、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的方法,能对一些猜测进行质疑和验证,在“造山”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客观性。
4、让学生感受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学重点:开展环形山形成原因的讨论和质疑一些猜测。
教学难点:在造“环形山”过程中进行质疑
教学准备:沙土、大小不同的弹珠、大小不同的石头、注射器、胶管、水、平盘、“环形山”图片,实验报告单。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观察环形山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下午热吗?生:热!那就让老师带你去一个夜间很冷的地方--月球,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一些宇航员都曾登陆到月球,那么月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月球的地貌有什么特征呢?现在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自己小组中的月球图片吧的!
生:通过观察图片和以往经验回答月球特点,并指出月球地貌的主要特征是’环形山”。 (板书课题:环形山)
通过ppt课件介绍环形山特点。
1、特征:外围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总体分部杂乱,数量众多,有深有浅。
2、 “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坑。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形状)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为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小的月坑直径只有几十厘米甚至更小。(大小不一)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六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如哥白尼、牛顿、柏拉图、第谷、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环形山。(本段引自百度百科)在这些天文学家之中就有一位值得我们骄傲的邢台人,大家说说是谁?对,郭守敬。
(二)、猜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师:这么与众不同的环形山是从何而来的?大家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吧!
学生的猜测有:火山爆发、陨石撞击、外星人采集、人类登月、月球人类活动、天然形成等。
学生进一步讨论,并对于一些猜测进行生生质疑,进行排除
最后一致认为有两个因素比较接近事实,火山爆发说和陨石撞击说。
师:刚才呀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了月球上环形山的各种成因,并通过互相质疑排除了一些猜测。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猜测的合理性吧!
(三)、模拟实验,制造“环形山”
1、介绍探究方法
师:对于一些在实际环境无法或很难观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模拟实验这种办法来探究。
2、设计实验
(1)小组商讨造“环形山”的材料。
(2)讲解注意事项
师: 1、别把球举的太高: 2、最后用注射器的方法,以防先用水后影响撞击实验。3、允许请老师拍照,观察它和你手中的环形山图片的异同,记在记录本上。4、一边实验,一边在报告单上记录。
3、模拟实验
(四)、质疑、互答、碰撞火花、得出最接近实际的假说
生:为什么在环形山的图片中看不见陨石?
生1:月球引力小,弹走了!(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生2:陨石撞击后,碎在环形山里了!(撞击力度相当大)
生3:时间长,风化啦!(风蚀)
生4:陨石直接撞进土里了!(月球表面是灰尘和土屑)
师:火山口和月球上的“环形山”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不一样,火山口在地面以上,而环形山的坑在地面以内,如此看来,那个假说更接近月球实际?对,是陨石撞击说。
接下来,我们通过自学来了解课本中对环形山成因的述说。
月球上的环形山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如此多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月球的结果,由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保护月面,使得陨石可以很轻易的在月面上留下痕迹。安装在月面上的“月震仪”探测资料显示,月球的地质活动不频繁。因此火山爆发说的可能性比较小(引自教材总结)。
(五)、总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师:今天啊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月球的地貌“环形山”,了解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可能的成因。但是,我们要知道模拟实验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模拟实验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事实。
人类一直都没停止过对神秘月球的探索。老师期待同学们从小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争取成为像郭守敬一样的天文学家,同学们,加油!
六、教学反思:
1、教具准备方面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根据模拟实验的需要,准备了注射器,输液用塑料管,沙土,学生还帮我准备了健身球,玻璃球,核桃,大小石头。最难准备的就是放沙子的平盘,在找了实验室的仪器之后,我决定用塑料盘,讲完本课之后发现,平盘有些浅,所以模拟撞击实验的坑有些浅,这是实验的不足之处。幸好我在讲课过程中想起了用拳头,于是我们每个小组又有了拳头撞击的坑,这个坑由于力度好控制,造出的坑内壁更陡,碗状坑四周突起更明显,于是我就用这个“山”再次让学生理解“环形山”内壁陡峭,外坡平缓的特点。
2、实验探究方面
由于受上一节录课老师拖堂的影响,怕本节课学生活动多,会讲不完课,于是在实验环节,我让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质疑时间,在这里要等一等学生。要留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然后让问题在学生脑子里发酵。
3、对于学生的质疑总结不够系统
本打算带着学生的问题,通过生质疑,生解答,师解答来起到总结的作用。自己预设的问题:石头不是圆的,为什么坑是圆的?学生没问,忘了指出。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
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打开思维,严密思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实验,摒弃玩耍心态,让学生体验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这一方面比较成功;另外没来得及告诉学生模拟实验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模拟实验不等同于科学实验,还要尊重科学实验的客观性,是本节课的一个失误。
《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设计
刘
丽
红
邢台经济开发区后楼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