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调制液体来探索液体的性质,并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愉快。。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积极参与探究身边的科学活动。
【教学重点】:通过调制多种不同浓度的液体知道液体的性质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证明不同的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增长点。
指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能力,建构科学概念。
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交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同时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水槽、一个烧杯、蜡烛、木夹子、小勺子、食盐、糖、味精、筷子,
教师:烧杯,马铃薯、一定浓度的盐水和清水、
【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自主预习
故事引入,留下伏笔
在相传两千多年前,一个叫狄度的古罗马军队的统帅,为镇压反抗者,他决定处死几名俘虏,以杀鸡给猴看。士兵们遵命将俘虏带上脚铐手链,投入海里。哪知这几个俘虏不仅没下沉淹死,反倒被海浪安然无恙狄送到岸边。他们被扔进海里几次,就漂回几次。狄度惊恐万分,以为有神灵保佑这些俘虏,就赶紧把俘虏都放了。这是为什么呢?学习本课之后,我们一起来解密。
出示前置作业,
把同一个马铃薯先放入清水中出现什么现象?
再放入不知名的液体中时发生什么现象?
二、合作学习 交流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之前的两个问题,分析原因。
2、小组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想法,并进行分析,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3、经过讨论得出同一个马铃薯在不知名的液体中为何沉和浮?与液体有关。
三、精讲点拨 解难答疑
1.说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两种液体是否相同呢?小组讨论: 一分钟。(学生可能会回答看、摸、尝、闻等方法)
2.A(尝)在不知道是什么液体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尝?
B(闻)如果有气味的话能用闻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液体是没有特殊气味的,
用闻的方法判断不出来。
C (晒)但把水放在太阳底下等它蒸发,时间太长了。能不能使它干得快一点? D(烧)烧在我们科学课上叫做加热。
3、下面我就用这位同学提议的液滴加热方法(板书)来证明我们的猜测。
4、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2号杯液体有什么特点?
5、虽然我们不能明确使马铃薯浮的液体到底是什么液体,但我们能肯定什么?(里面溶解了某种物质)
四、当堂检测 有效训练
引导实验操作:
1、现在我们还是不能确定水中是盐或者其他物质。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能是什么吗?
2、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3、分组实验
4、小组汇报
五、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1、小结:当糖、盐、味精的水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都会浮起来.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课后拓展:动动手,回家请试试看,还有哪些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怎样使浮起来的马铃薯又沉下去呢?
教学板书: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 沉
马铃薯 { 浓盐水 → 浮
浓糖水 → 浮
小结: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