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一、教材
(一)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
1.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肤浅和模糊,甚至是错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能力目标: 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学会用分割和组合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究物体沉浮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五)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一个水槽、一块橡皮、一块泡沫块、一块小石子、一个带盖的空瓶、一根蜡烛、三个苹果、表格。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探索、观察—预测—讨论—结论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自探
呈现给学生一个苹果和一枚回形针。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大小和轻重。预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思考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此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揭示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
教师操作演示苹果和回形针在水中的沉浮。
(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必须将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物体要完全浸在水中。物体在水中碰到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沉”用符号“↓”表示;不接触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浮”, 用符号“↑”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演示这一实验让学生知道沉与浮的标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后面顺利开展教学作了铺垫。】
主动探究 获取新知
活动一:观察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发给每个实验小组所需的实验材料:一个水槽、一块橡皮、一块泡沫块、一块小石子、一个带盖的空瓶、一根蜡烛、三个苹果、表格。
在小组实验中,让学生带着疑问,按照观察—预测—理由—实验验证——结果的步骤完成表一。各小组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没有出现预测错误,思考这是为什么?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预测—思考—实验验证—结果的步骤,懂得科学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活动二分割法: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各小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再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进行按照观察—预测—理由—实验验证——结果的步骤完成表二。(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
小组讨论交流,代表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以上实验验证,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其重量和体积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活动三组合法: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增大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每个小组按之前的操作流程把桌上的三个苹果进行自由组合,完成表三。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结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增大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教师小结:把上面的几组实验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三)总结回应 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知道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
2.课后探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带盖的空瓶沉在水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进行下面的探究。)
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什么有关呢?这是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先了解。
四、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沉 ↓ 浮 ↑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其体积和重量,在水中的沉浮不变。
五、回顾与反思
这课堂上,学生经过多次观察——预测——思考——实验,能让学生初步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大小和重量没有关系的科学道理。解决了问题,又引出了个新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新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