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师:我很高兴为你们上课,为了我们合作愉快,让我们互相击掌鼓励。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铅笔盒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二、探究新知。
1、师:请你任选两个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比一比它们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2、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大家想一想,平面图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义。
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一比哪个面积大?
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
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9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8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四、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引入比较“面”的大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
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平面图积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
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小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培养探索精神。
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如果学生说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
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
概括面积的定义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
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
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
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