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16.2 《登泰山记》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16.2 《登泰山记》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29 20: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
1.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2.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3.体味作者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姚鼐(nài)(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作品】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评价】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二、背景链接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相关知识
1.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
2.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四、文化常识
1.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戊申晦五鼓
戊申,以干支来纪日,这一天又是月末,故称“晦”(古时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五鼓,也就是五更天。古时夜击鼓报更,故以“鼓”为更的代称。
(二)语言建构与应用
一、认读字音
(1)汶水(wèn) (2)济水(jǐ)
(3)磴(dènɡ) (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ɡ)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二、积累名句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三)总览全文

(四)精读课文
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
(2)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___
[明确](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2)当:在,正。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                             
                                
[明确]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判断句)

3.对文章第一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竣的总体感受。
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
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明确] 选B.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乘风雪________________
(2)至于泰安________________
(3)越长城之限________________
(4)是月丁未________________
(5)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
(6)及既上________________
(7)苍山负雪________________
(8)明烛天南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乘:趁,冒着。(2)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3)限:界限,这里指城墙。(4)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5)循:顺着。(6)上:登上山顶。(7)负:背负。(8)烛:名词作动词,照。
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余始循以入。
译文: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译文: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译文:                             
                                
[明确] (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省略句)
(2)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判断句)
(3)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定语后置句,“限当道者”是“崖”的定语)

6.列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答:                              
                                
[明确]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让人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览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7.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明确] 选A.梳理段意,很容易得出答案。
三、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戊申晦________________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________________
(3)绛皓驳色________________
(4)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2)稍见:逐渐看见。(3)绛:大红;皓:白。(4)极:尽。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译文: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译文: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译文: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译文:                              
                                 
[明确] (1)日观亭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被动句)
(2)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定语后置句,“数十立者”是“白若樗蒱”的定语;判断句)
(3)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4)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0.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答:                               
                                 
                                 
[明确] 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
四、诵读第4、5段,回答以下问题。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僻不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
(2)多平方,少圜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僻:偏僻。(2)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
12.翻译下面句子。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译文:                              
[明确]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13.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从行文看,最后两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不显啰嗦。
14.下列六句话分成四组,全是表现泰山冬季特有景色的一组是(  )
①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③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④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明确] 选B.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泰山冬季特有景色”作答即可。
15.下列各景观中属于人文景观的一项是(  )
①或曰,此东海也 ②岱祠 ③石刻 ④樗蒱 ⑤碧霞元君祠 ⑥皇帝行宫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明确] 选B.东海、樗蒱非人文景观。
(五)文本对译
  






  





























  




  





(六)考点对接
一、审题要审出主要“得分点”——关键实词
1.从词性上看,动词、形容词、名词是关键实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为“得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是关键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是关键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是关键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是关键实词。
二、四类实词译到位
1.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
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
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翻译时要拆分开来翻译。
2.多义词——语境推断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意思相近,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理解“治理”,何时理解“治理得好、天下太平”,需要根据语境推断。
3.活用词——语法判断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代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4.疑难词——多方推断
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可以依据语境推断法、对称推断法、邻字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及联想推断法和平时的积累进行推断。“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一句中的“尚”,其意虽陌生,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娶妻”;“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中的“龃龉”,依据字形能推断出其意为“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或者直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该词的词义,
【反馈检测】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崖限当道者(界限)
B.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
C.越长城之限(界限)
D.僻不当道者(偏僻)
解析:选A.崖限:崖壁。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
    
A.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解析:选C.自:介词,从。“以入”的“以”是连词;“以西峰”的“以”是介词。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解析:选D.“日上”的“上”是“上升”;“及既上”的“上”是“登上”;“西流”的“西”是“向西”;“西峰”的“西”是“西边”。
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句不一致的是(2分)(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解析:选B.A、C、D三项为判断句。
5.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解析:选A.A项为拟人,其余为比喻。
6.下列关于古代日期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
B.在丁卯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C.淳熙丙申至日 至日:夏至日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八月十五
解析:选B.A项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C项应为:冬至;D项应为:农历九月九日。
7.某中学举行高三毕业典礼,特邀请家长、各界朋友参加。下面是该校邀请函的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亲爱的家长、各界朋友:
你好!春秋鼎盛,寒窗三载,在这凤凰花开的六月,青春的骊歌响起。毕业在即,我校高三毕业生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为了欢送他们,我校为他们准备了最神圣的欢送仪式,为此我们衷心地邀请您能莅临现场,参加毕业典礼。感谢您在学子们的漫漫人生长路上的鼎力支持,相信您的到来将会是典礼上最温暖的风景。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你”不符合谦敬要求,改为“您”;“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不能用于学生,改为“春华秋实”;“衷心”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改为“诚恳”;“莅临”用于长辈、上级到来,改为“亲临”;“鼎力支持”敬辞,多用于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改为“支持”。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你”改为“您”;②“春秋鼎盛”改为“春华秋实”;③“衷心”改为“诚恳”;④“莅临”改为“亲临”;⑤“鼎力支持”改为“支持”。
8.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花”字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定的。比如说,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乙要接续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可接“柳暗花明又一村”,“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着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发”“出门俱是看花人”“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
请以“酒”为令,填写下面的诗句,必须是有据可考的诗词。(6分)
① 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② 酒
③ 酒
④ 酒
⑤ 酒
⑥ 酒
⑦ 酒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词积累的题目,要求按照诗词飞花令的要求填写下列的空格,给出的字是“酒”,注意是含有“酒”的古诗句,同时“酒”要出现在规定的位置。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②斗酒十千恣欢谑 举酒欲饮无管弦 添酒回灯重开宴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④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斗酒诗百篇 东篱把酒黄昏后 葡萄美酒夜光杯 ⑤水村山郭酒旗风 长安市上酒家眠 自称臣是酒中仙 ⑥夜泊秦淮近酒家 莫笑农家腊酒浑 ⑦白日放歌须纵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二、阅读提升(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戊子中秋记游
[清]袁枚
佳节也,胜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虾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 挈:带领
B.客来当有不速者 速:快速
C.从园南穿篱出 穿:穿过
D.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 窃:私下
解析:选B.速:邀请。
10.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一行所览胜景的一组是(3分)(  )
①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 ②则日已落,苍烟四生
③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 ④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 ⑤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 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解析:选A.⑤属于对作者一行人的行踪的描述;⑥是作者的感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秋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姑苏唐眉岑带着主人的儿子到随园来玩,他做饭的手艺很好,以蒸猪头最为拿手。
C.在渔夫的指点下,一行人登上大仓山,看到西南角有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那就是长江。
D.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随园鸟瞰图,向读者展现了随园的美。
解析:选B.“主人的儿子”错误,应是唐眉岑自己的儿子。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4分)
译文:                              
                                 
(2)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4分)
译文:                              
                                 
答案:(1)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2)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
参考译文:
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这三者会合到一起,不是偶然的事。因为不是偶然的事,却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后想到会把它忘记,就必须借助文章使它保存下来。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的儿子住在随园,向我列举他的烹饪本领,以蒸猪头最为拿手,而且说:“这东西一个人难以吃下,如果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呢?”我说:“暂且置办齐,或许会有不速之客来。”不久,泾县翟云九进士来了。过一会儿,真州尤贡父到了。又过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了。这时太阳还没有落下。眉岑说:“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这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快速(向外走),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以便使他们有好胃口。
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了小龙窝,两个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溪流,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来了一个渔夫,引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闪着银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渔夫说:“这就是长江。”江中帆船如月亮中的桂树影一般,分辨不清。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山像天空一样中间高四面低。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我长久居住在金陵,多次见人指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空阔且四面都可看到。我私下想这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里!即使并非如此,而谢公地下有灵,也一定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而去其他地方的。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苍茫的云雾,远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薄的面纱,参差交错互相遮掩衬托,又像用镜子看自己的影子,自己喜爱自己的俊美。(我)这才知道不从它的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多么快乐。
回到随园时,月亮十分明亮,饭菜已经完备,美酒已经斟好,那猪头蒸得烂如泥,客人都觉得味道鲜美而吃个不停,直到大醉。酒席上分了八个题目各作诗文,叫我作记。唉!我过了五十三个中秋节,年幼时的情景已不记得,长大后没有什么好记的。如今因为一个猪头的缘故,能和众贤才沐浴在云山雾海之中,辨识古迹,于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记下来。然而人生在世百年,没有哪一年不逢节日的,没有哪一处不遇到朋友的,这中间真值得记的事又有多少啊!因为这个缘故,我握着笔又感到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