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2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2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1-29 19:32:39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六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从发生、发展、高潮最后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中的几个典型事件,从而描绘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这一画面。本课与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 形成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加深对该主线知识的认识、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但部分学生依然存在不自信,精神恍惚的现象,课堂不主动,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首先利用视频片段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并思考史实;然后以谭嗣同的日记为主线串联整课,大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学生掌握系统整理史实的方法;识读课文插图和多种史料,制作表格,使学生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论从史出方法;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在国难当前矢志不渝,仍然决心变法图强,不畏牺牲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国奉献的责任感;通过谭嗣同的死和康梁外逃的对比,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人生命与个人信仰的关系;从戊戌变法的艰难历程中感知中国近代化的挫折和艰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中国通史》一则视频)
提出问题:他们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吗?他们的主张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现吗?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的图片)提出问题: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什么?那有没有人想要挽救中国呢?从而引出谭嗣同的故事。
谭嗣同的日记(一)
我从小就喜欢锄强扶弱的草莽英雄,这些年看到人民遭受的苦难,越发壮大了我要提倡新学、呼吁变法的想法;近来听闻了我国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皇帝“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我心焦灼,幸好听说康有为在北京做了一件令人痛快的事......
(让学生思考康有为在北京做了什么令人痛快的事,这件事也是谭嗣同梦的起点)
一、谭嗣同之梦起
1.公车上书
(1)鼓励学生阅读教材并快速在教材上找到公车上书的时间、人物、内容。
(2)接着教师详细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提问:这么多“公车”上书,那最后结果如何?那就没有意义了么?
教师总结: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
谭嗣同的日记(二)
我终于结识了梁启超等人,跟他们交流以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更加坚定了我的变法决心。听闻他们已经创办了很多学会,这实在是宣传变法思想的大好机会啊! (让学生思考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2.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1)(多媒体展示最初建立的学会—强学会)教师介绍强学会的建立过程,并用表格展示陆续建立的各地学会。
鼓励学生快速在教材上找到维新派创立的报刊,教师总结并展示《时务报》《国闻报》《万国公报》《湘学报》《知新报》《强学报》《直报》。再向学生提问:这里面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哪些呢?最后总结出是《时务报》、《国闻报》。
展示《时务报》《国闻报》两则材料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有何影响?(最后请两三个小组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学会和报刊是一种用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手段,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达到了目的,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谭嗣同的日记(三)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我深以为然......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失胶州是怎么回事?最后得出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结论。再次提问:清政府应该怎么办呢?)
(多媒体展示康有为舌战群臣的历史剧,请几位同学上来表演,以加深学生对百日维新背景的理解,还有维新派梦想终要成真的喜悦。)
谭嗣同之梦始—百日维新
1.背景
教师总结: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光绪帝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里教师解释“国是”含义:“国是”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另外讲解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百日维新
把百日维新的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部分,分别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教师对其中某些内容加以解释,并请学生讨论每条措施的影响,加深对当时措施的理解。
最后讨论:变法触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总结:地主阶级顽固派)
(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使学生加深对维新变法触动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因理解,以及看到当时维新派推动变法后对各阶层的影响。最后提问:那这些人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呢?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又会怎样应对目前的局面?
谭嗣同的日记(四)
皇帝最近因为担心自己君位不保,叫我们想办法。跟杨锐他们商量之后,我决定一个人去拜访兵部侍郎袁世凯,希望他能支持我们的计划。本以为此事已胜券在握,没想到却发生了那样的事......
(从而引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故事,谭劝袁说:“1.包围颐和园。2.杀死荣禄,而他自己(谭)负责派刺客去干掉那个”老朽“(慈禧皇太后),袁世凯巧妙回避任何承诺,告诫谭行动不要过于仓促。袁世凯转头马上赶回天津,连夜去见荣禄告密,把事情的始末一五一十都对荣禄讲了。荣禄当即下令封锁进京的重要道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任何军队不准擅自进北京。荣禄还坐上专列连夜进京向慈禧太后告发。这天深夜,当慈禧知道这件事后,先是大惊失色,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平日一贯唯唯诺诺的光绪皇帝胆敢这样做,于是掀起了血腥残忍的戊戌政变。)
谭嗣同之梦终—戊戌政变
教师讲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瀛台。提问:除此以外,慈禧还做了什么事?总结:搜捕维新人士,杀害了“戊戌六君子”。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展示“戊戌六君子”图片,接着出示谭嗣同图片和他所说的话以及绝命诗。)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使得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
【合作探究】(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谭嗣同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说一说:“贼”指的是谁?
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他为什么说自己“死的其所”?
A组:“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组:“贼”指的是慈禧。
最后总结:“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第二个问题结合几则材料讨论。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光绪帝被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好多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教师引导并结合学生们的讨论最后归纳:失败的原因——顽固派力量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袁世凯的出卖;皇帝无实权;无群众基础。
第三个问题经过讨论后总结为:谭嗣同想做第一个因变法而牺牲的人,希望唤醒人们。
提问:那最后究竟有没有唤醒人们呢?
四、曲终人散,余音绕梁
(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意义: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教师解释改良的含义并让学生理解改良与革命的区别);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升华】以史为鉴,请学生分享学习本课后的感悟。
C同学:历史教会我,国家要想进步就得不断变革。
D同学:我们要好好学习,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富强。
E同学:“戊戌六君子”为国家流血牺牲,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学生们齐声朗读: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教师:实现今日之“中国梦”,全在我少年!
七、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这一课深刻地描绘了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的画面,他们的行动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当时的中国,改良是行不通的,只有进行革命才能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间。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谭嗣同的日记串联起全部章节内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理解本课章节之间的联系。中间由两三个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学生的参与性较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大为提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内容没有很好的讲解。比如没有将康有为梁启超逃跑与谭嗣同等人英勇就义相对比,更能体现谭嗣同等人爱国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希望自己在今后能更好的合理分配时间,更好的整合教材。
第1页
(共28张PPT)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民族危机。

康有为
梁启超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入会者众多。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从第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
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这些学会报刊宣传了什么观点?有何影响?
严复
梁启超
想一想: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外忧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违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到):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之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小小历史剧—康有为舌战群臣
背景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注:“国是”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
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京师大学
堂门额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政治
经济
文化教育
军事
从内容上看,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谭劝袁说:“1.包围颐和园。2.杀死荣禄,而他自己(谭)负责派刺客去干掉那个”老朽“(慈禧皇太后),袁世凯巧妙回避任何承诺,告诫谭行动不要过于仓促。
囚禁光绪帝的瀛台
光绪和支持他的珍妃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等六君子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
谭嗣同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说一说:
“贼”指的是谁?
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他为什么说自己“死的其所”?
“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失败的原因:顽固派力量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袁世凯的出卖;皇帝无实权;无群众基础。
谭嗣同想做第一个因变法而牺牲的人,希望唤醒人们。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光绪帝被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好多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袁世凯的出卖
皇帝无实权
无群众基础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发展
发生
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指要建立(  ) A.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 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D.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
①时务报 ②国闻报 ③知新报 ④直报
A. ③④ B. ①② C.①③ D.②④
3.强学会属于(  )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4.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5.光明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张军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