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30 14:1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会在复杂或变式的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并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先通过简单的图形了解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再由浅入深地在复杂或变式的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并说出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情感态度】
通过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三类位置关系的两个角的认识,体会识图的重要性,提高看图识图的本领.
【教学重点】
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在复杂或变式的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并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两条直线相交时,可以形成哪几种角?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还能形成以上的角吗?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角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识别同位角
【类型一】 判断同位角及截线
如图,∠1和∠2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它们是什么角?∠1和∠3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它们是什么角?

解析:识别同位角要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解:∠1和∠2是直线EF、DC被直线AB所截形成的同位角,∠1和∠3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形成的同位角.
方法总结:①同位角中的“同”字有两层含义:一同是指两角在截线的同旁,二同是指它们在被截两直线同方向;②在表述“三线八角”中某种位置关系的角时,可用以下方法:“∠×和∠×是直线×和直线×被直线×所截形成的×角”.
【类型二】 在图形中判断同位角
下列图形中,∠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  )

解析:选项A、B、D中,∠1与∠2在截线的同侧,并且在被截线的同一方向,是同位角,即在图中可找到形如“F”的模型;选项C中,∠1与∠2的两条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同位角.故选C.
方法总结:确定两个角的位置关系的有效方法——描图法:①把两个角在图中“描画”出来;②找到两个角的公共直线;③观察所描的角,判断所属“字母”类型,同位角为“F”型.
【类型三】 数同位角的对数
如图,直线l1,l2被l3所截,则同位角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解析:图中同位角有:∠1和∠5,∠2和∠6,∠3和∠7,∠4和∠8,共4対.故选D.
方法总结:数同位角的个数时,应从各个方向逐一观察,避免重复或漏数.
探究点二:识别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与∠B是同旁内角
B.∠3与∠1是同旁内角
C.∠2与∠3是内错角
D.∠1与∠2是同位角
解析: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模型判断.A中∠A与∠B形成“U”型,是同旁内角;B中∠3与∠1形成“U”型,是同旁内角;C中∠2与∠3形成“Z”型,是内错角;D中∠1与∠2是邻补角,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方法总结:在复杂的图形中判别三类角时,应从角的两边入手,具有上述关系的角必有两边在同一直线上,此直线即为截线,而另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边,它们所在的直线即为被截的线.同位角的边构成“F”型,内错角的边构成“Z”型,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型.
如图所示,直线DE与∠O的两边相交,则∠O的同位角是________,∠8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_.

解析:直线DE与∠O的两边相交,则∠O的同位角是∠5和∠2,∠8的同旁内角是∠1和∠O.故答案为∠5和∠2,∠1和∠O.
易错点拨:找某角的同位角、同旁内角时,应从各个方位观察,避免漏数.
当堂检测
如图,(1)∠B与哪个角是同位角,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2)∠B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3)∠C与哪个角是内错角,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4)∠1与∠B是同位角吗?为什么?


【教学说明】本环节易采用抢答的形式让同学们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三、板书设计
三线八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交流、合作、探究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三线八角”的概念准确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同时也提高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