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
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
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仔细观察物质变化过程,根据观察到的事实作出判断。
难点:对实验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每组一盒火柴、一根蜡烛、一个铁盘、一把长柄勺、冰糖若干、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它们在不断发生
着变化。今天,我带来了一种常见的物质,你们认识吗?(投影展示冰糖)
(预设:冰糖)
2. 不错。你能使它发生变化吗?
(预设1:放入水里,它会溶解。 2:砸碎 3:放在火上烧)
这一大块放在水里(直接加热)吗?怎样提高效率呢?
(先砸碎)
3. 请你来试一试。(学生尝试)
它变化了吗?变得怎样了?
但它的本质依然还是冰糖,只是改变了(形态、大小……)
4.你觉得冰糖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思考一下。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二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
(二)冰糖加热实验
1. 想好了吗?谁来说说你的猜测?
(预设1:颜色会变黑。 2:会变焦。 3:会变成液体……)
2.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试试便知道啦!但在试之前,先要观察一下冰糖原来的样子,以便等会更好地比较它的变化。请大家把课作本翻到P15页,完成活动记录“加热前的状态”和“预测”两项。
3.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 交流发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一颗一颗的)什么状态?(固体)(半透明、白色)指出是无色。有没有气味?(无)板书
5. 接下来我们用这些仪器进行加热。(展示一下)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预设1:用外焰加热)为什么用外焰?(温度高、放低了容易把蜡烛熄灭)。
(2:手不能碰容器,会烫伤)要学会保护自己。
……
此外,还要注意,只需要加一平勺冰糖就可以了。中途不用添加。由于加热是一个过程,所以当你们观察到点滴变化时,一定要“及时”“仔细”地记录下来。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更认真。
6. PPT出示温馨提示,实验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7. 交流发现:冰糖发生了哪些变化?(一位同学先说,教师边听边板书。等会请其他同学补充)
(预设1:变成了液体、黄色、然后便黑,还有气泡和烟。)
一下子就变成了黑色吗?中间有没有其他颜色?
有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谁产生的?去了哪里?
什么时候有烟?它有变化吗?
还有其他变化吗?
(从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完善变化过程,并提出气泡、烟等其他发现。)
8. 现在容器里剩下的这种黑色固体物质你觉得还是不是冰糖呢?请大家思
考一下。说说你的依据。
(预设1:是的。是变黑了的冰糖。 2:已经变成其他物质了。)
9. 你们赞同谁的观点?现在你能确定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蒋老
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仪器,请你们选择一些,继续观察黑色物质,寻找更多支持你观点的证据。也可以反思刚才的整个加热过程,寻找一些证据。
10. 学生寻找证据。
11.交流。(预设1:黑色物质是飘在水中,冰糖是沉的。而且它不溶解,冰糖在水里会溶解。)对有质疑的小组可以将事先放在水里溶解的冰糖溶液进行对比分析。
(2:黑色物质很脆、冰糖很硬。而且它表面有很多空,坑洼不平,和冰糖不一样)
那你们现在觉得它还是不是冰糖?你能100%确定吗?想要确定倒地是不是,我们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这种物质确实已经不是冰糖了,而是一种新物质。刚才冰糖加热的过程中,除了它是新物质,还有没有其他新物质产生呢?(预设:气体和烟)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比较刚才关于冰糖的两种变化,他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一个没有新物质产生,而另一个有新物质产生。)
2. 科学上,我们把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所以冰糖加热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变化吗?哪里有物理变化?
(四)学以致用、课后思考
1.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发生,你们会判断吗?我们来判断一下。(PPT出示图片判断)。请学生说说依据。
2. 刚才除了冰糖发生了变化,还有其他物质在变化吗?请大家回去思考讨论。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现象比较明显的探究活动:一是混合沙和豆,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知道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是加热白糖,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知道白糖加热产生了新的物质。通过比较这两个实验中物质所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从而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可是试教过后才发现,这节课远没有我想的那么容易,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对教材进行处理
教材中安排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沙和豆子的混合,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物质的特征,然后在留有样本的情况下将两者进行混合,接着进行搅拌让混合更充分,最后用筛网进行分离物质,得出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从而构建物理变化的概念。可是试教过后发现,我们把原本简单的内容复杂化。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就已经知道沙和豆子混合前后不会发生变化,这个实验在此似乎是多此一举。而且考虑到课堂时间不够,所以我把这个实验去掉了。
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不提倡用尝的方式,因为在我们不确定物质安全的前提下这样操作是有很大危险性的。但是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在加热白糖的这个实验过程中我觉得尝非常有必要。白糖加热前是无色、颗粒状、无气味、甜的,加热后它原先的这些特点都发生了变化。味道由原先的甜味变苦了,这一发现对于学生得出勺子中最后留下的物质不是白糖提供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尝在这个环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原先糖是甜的,在加热过程中糖融化成液体时还是甜的。学生通过尝的方式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固体的糖变成液体的糖这一环节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因为物质还是甜的,只是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而已。
三、探究研讨环节时间充分
小学科学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导入要简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探究和研讨环节,这样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很好的把握了这一原则,揭示课题不足1分钟,两个探究实验共花了大约27分钟(第一个实验花了大约10分钟,第二个实验花了大约17分钟),研讨花了大约11分钟(第一个实验用时大约3分钟,第二个实验用时大约8分钟),最后小结花了大约1分钟。把大部份的时间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主动的去探究,去发现。
四、课堂板书有效展现
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过多的借助多媒体等辅助的工具,忽视了课堂板书在我们课堂中的有效作用。在这节课中,我充分的发挥了板书的作用:
加热前 加热后
状态:固体(颗粒状)—液体---糊状---固体(块状)
颜色:无色---------黄色-----褐色—黑色
气味:无气味--------糖的香味------焦味
味道:甜味-----甜味---------------苦味
通过实验的现象变化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很清楚的发现,白糖加热过后产生的这种物质和加热前的物质在状态、颜色、气味和味道方面都不一样,由此学生理解得出加热白糖后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原来的新物质。
这节课中我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勺中的物质还是不是白糖?是否需要讨论?
这里要不要讨论?其实我一直在反思。回归实验有她一定的道理,因为小学生是通过现象来得出结论的,但是从我试教多次后发现,哪怕我再回归实验,学生还是会一直认定勺子中留下的黑色物质就是白糖,因为他们觉得白糖在加热的时候勺子中并没有添加其它物质,虽然最后变黑了、变焦了、变苦了,这种物质只是变了味的白糖,因此我认为是否回归意义并不大。怎么操作?我觉得可能实验的本身就存在问题,把这个实验放在此处对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是否合适,是否还有更恰当的实验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呢?
课是无止境的,希望我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