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会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
教学难点:探究米饭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前两课学习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和特征,并举例。
2、以问答的方式,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二、品味米饭:
1、回忆米饭是什么味道的?
2、阅读P30“米饭是甜的吗”内容,了解米饭为什么会变甜的原因。
三、认识淀粉:
1、找同学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或使用过淀粉。
2、运用感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淀粉,并描述特征。
四、用碘酒验证
1、引出碘酒。
2、先滴一滴碘酒在淀粉上,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淀粉的颜色变成了蓝紫色,产生蓝紫色的物质)
3、这新产生的蓝紫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淀粉吗?(不是)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化学变化)
4、大胆地猜测一下,碘酒滴在米饭上也会产生蓝紫色的物质吗?试一试,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五、鉴别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1、对所给实验材料是否含淀粉进行猜测并分类。
2、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含淀粉的食物有哪些特点?
六、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七、拓展:课下制作一封无字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