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1-30 12: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
教材分析:
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纸箱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三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继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打基础。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类课。学生已经学会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观察和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的过程,通过小组交流和游戏活动,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通过观察,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站在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难点: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课件
纸箱实物1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百宝箱,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百宝箱有什么秘密呀?
生:想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
板书课题:看一看(一)
1、谁能说说百宝箱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百宝箱是长方体的。
2..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百宝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生:六个面,分别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两个侧面。
教师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朝上的这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观察者的这一面叫做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长方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是人为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转换角度这面又叫上面,这面又叫正面,这面又叫侧面了。
拿出你的文具盒,说一说哪儿是上面,哪儿是正面、侧面,变换角度再说一说。
二.探讨新课
1.(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这三位同学在干什么?
生:在观察投票箱。
师:他们站的位置一样吗?哪位同学能说说他们的具体位置。
明确观察位置
(2)出示问题下面的三幅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连一连。完成后可先与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组织集体交流
2.(1)同一个投票箱,为什么他们三人观察到的面不一样?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站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物体的面不同,那站在不同的位置,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2)看一看。
请几位同学到台上模拟主题图中的情景观察箱子,说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得出最多看到三个面。
(3)讨论:为什么每次最多看到三个面?
3.(1)出示情境图二,让学生说说分别是在哪个位置观察小熊的。想一想,说一说。
(2)出示问题下面的四幅图,让学生尝试独立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可以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组织集体交流,各自说说思考的过程。
(4)活动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画面正好是相反的。
三.习题巩固
练一练第二题
交流判断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区分从两个侧面看到的歌手和话筒的相对位置。
练一练第三题
理解巩固從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根据图中四个小朋友的位置,来判断下面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有前面的活动经验,学生能独立完成。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以后所自己是怎样进行判断的。
练一练第四题
这道题出现了从下面看,学生独立判断后说一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是人为规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生2:我知道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长方体有六个面,上面,下面,正面,后面,两个侧面,这些事人为规定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兴趣很高,认真观察,但是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