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变”来“变”去的盐-湘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变”来“变”去的盐-湘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30 20:4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来“变”去的盐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使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应用。
(二)科学探究:
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现象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竹筷、火柴、蜡、坩埚钳等。
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清水,有盐,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能(溶解)在水里,现在谁来做一做溶解的实验。(请一名学生做溶解实验,其余学生观看。)
2.(举起食盐溶液)同学们看,现在这杯水就变成了一杯(盐水),现在还看得见盐粒吗?(看不见),溶解在水里的盐是不是“没有了”,(引导学生说出盐“藏”在了水里。)那么,我们能否找回藏在水里的盐呢?(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指南车卡通人的提示:“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水的汽化现象吗?”来引导学生进入活动1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想到用蒸发水的办法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二)活动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1.提问:怎样才能把水都蒸发掉呢?引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煮海为盐”的资料,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试验设计。
2.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实验要求:实验时,认真观察盐水的变化,直到蒸发皿中的水分全部蒸发掉,变成白色的晶体时方可结束实验。
注意事项:(1)要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讲清实验步骤:a.把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b.在蒸发皿里倒入配制好的高浓度盐水;c.点燃酒精灯,加热)。(2)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回忆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
3.实验之后的分析。
(1)待蒸发皿冷却后,让学生尝一尝蒸发皿中的晶体是什么?(盐)师提问:这个盐是从哪里来的?(把盐水的水分蒸发掉留下的)也就是说,这就是在实验前我们溶解在水里的盐。这么说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找回了溶解在水里的盐?(将水蒸发)
(2)教师边叙述边板书:盐(加水溶解)变成了盐水,我们将盐水里的水蒸发掉,又得到了盐,这个“加水和减水”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我们就说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可逆的。
(三)活动2:可逆的变化过程
同学们,生活中,很多的变化过程都是可逆的,但也有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判断一下,下面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可逆的吗?
1.教师演示“把苹果切开”实例,如果学生说到这个过程不可逆时,教师应追加问“为什么”?(苹果切开后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这个过程是不能反复进行的,所以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2.教师发给各小组一张记录表,学生讨论完成记录。
变化
是否可逆(√/×)
蜡烛熔化
热胀冷缩
水的三态变化
把苹果切开
种子发芽
捏橡皮泥
煮鸡蛋
将纸折成纸飞机
3.汇报、交流。(交流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正因为水的三态变化是可逆的,才形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铁路工程师修铁路时一定要做精确计算,以防止铁轨在冬天由于冷缩而断裂,夏天由于热胀而挤压变形。)
(四)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看来呀!这些变化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真不小,下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更多的可逆变化过程,思考一下,这些变化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并记录下来。(备注: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可以课前带领每个小组长都配制一小份高浓度的食盐溶液,配制食盐溶液所用的水必须是纯净水,目的是为学生辨别后来分离出来的盐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有着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高超的科学文化技术,早在我国古代的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生产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看大屏幕。
(二)了解青铜器
1.接导入。播放青铜器的资料视频,让学生对我国古代青铜器的辉煌成就,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所了解。
2.让学生谈谈感受。(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由衷敬佩)
(三)活动:制作一个蜡星星
1.过渡:是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那你们知道这些青铜器都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2.学生认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青铜器的生产”。
3.让学生简单说说青铜器的生产过程。提问:“青铜器的生产”是可逆的变化过程吗?(是可逆的)
4.现在,就请同学们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一个蜡星星吧!教师提示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过程:(1)用厚纸制作一个星星模板。(2)把碎蜡放入蒸发皿里。(3)点燃酒精灯,给蒸发皿加热,直至碎蜡完全熔化。(4)用坩埚钳夹起蒸发皿,把液化蜡倒入星星模板中。(5)待液化蜡冷却变成固体蜡时,拆除模板。
注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不要用手拿蒸发皿和碰液化蜡,小心烫伤。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清晰,准确地把握住了重难点(具体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对科学概念的提出不生硬(可逆与不可逆),而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说服力强,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组织和引导合理有序,对教材各版块知识的处理得当,对教学难易度的把握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