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
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准备
木炭、木炭灰、蜡烛、打火机、烧杯、集气瓶、毛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湿毛巾。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1、(出示烛光晚餐图片)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会用烛光来营造浪漫的氛围,今天,就让我们在烛光中一块儿分享科学的乐趣。请大家点燃烛台上的其中一支蜡烛并放置在桌子的中间,注意安全。
好了,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科学旅程吧。(切换至展示台)
二、新授
(一)木炭和木炭灰
1、(出示一块木炭)问:大家认识它么?我们经常用木炭干什么?(学生回答。)
2、那么,木炭燃烧后还是这个样子吗?(学生回答。)
3、(出示木炭灰)老师准备了一些木炭灰,这个,是与刚才那块木炭同等重量的木炭燃烧以后生成的木炭灰(放置在展示台),大家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4、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有孩子提到重量不同,我们怎么进行比较?(学生回答)
5、行,咱们就用天平来比较一下。现在天平已经平衡了,我们把木炭和木炭灰放在天平上,结果一目了然,果然是:木炭重。(切换至PPT)。
6、(过渡) 距今200多年的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也做了一个关于木炭燃烧的实验,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时思考,拉瓦锡的实验和老师的实验有什么不同。
(二)出示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燃烧的科学实验。
1、老师的实验和拉瓦锡的实验有什么不同?
2、结果有什么不同?
3、孩子们观察得很细致,(点PPT)刚才我们已经验证了,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木炭灰确实要轻于燃烧前的木炭,(点PPT)为什么,在拉瓦锡的实验当中,木炭燃烧前后的重量没有变化?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4、好,讨论停止。谁来说说?(学生讨论交流)
5、有孩子猜想,木炭燃烧时除了生成木炭灰,还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大家认为这种新的物质是:气体。这种猜想正不正确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将用蜡烛来代替木炭,完成此次探究。(板书课题:燃烧的蜡烛)
(三)观察蜡烛的变化
1、请同学们先来观察蜡烛在燃烧时的变化。调整烛台至适合的位置,对比蜡烛在燃烧前后的变化。(出示观察要求)请仔细阅读观察要求。
2、请同学们在安全观察的同时,填好实验报告单。实验开始。(巡视指导)
3、好,停止观察。请熄灭蜡烛。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发现?(切换至展示台)
(学生上台汇报发现,展示报告单;师实时板书)
4、同学们观察得很入微,发现了如此多的变化。我们先来看看蜡油,在燃烧中产生的蜡油与之前的蜡烛相比,有什么变化?(生回答)
5、确实如同学们所说,蜡油与之前的蜡烛相比,形态上发生了变化。
6、还有同学提到了蜡烛变短了,那么,变短的那部分蜡烛哪里去了?孩子们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7、好,说说你们的想法。(生回答)
8、他认为变短的这一部分蜡烛全都变成了蜡油,你们觉得是这样的吗?(学生回答)
9、孩子们的猜想非常多。大部分的孩子认为变短的那一部分蜡烛生成了一种新的气体,如果说燃烧掉的蜡烛真的变成了气体,咱们就把这种气体找出来,好不好?
(四)收集并鉴别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体
1、给大家推荐一个收集气体的好器材,它叫集气瓶,顾名思义就是收集气体的瓶子。请大家想一想,怎么利用集气瓶和桌上的其它器材来收集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
(学生汇报)
2、根据同学们的想法,谈老师提炼了收集气体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接下来,咱们就开始收集气体吧。
4、实验停止。同学们完成了你们的实验操作。到底蜡烛燃烧有没有产生新的气体呢?我有一个好方法验证它。(点PPT):移开玻璃片,将桌上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盖上玻玻璃片后轻轻摇晃,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5、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6、经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所以,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也就是说,蜡烛燃烧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新的物质是什么?(二氧化碳)
(五)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蜡油,这是形态的变化;而生成的二氧化碳,属于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也是如此,既有形态的变化,也有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2、再让我们回到拉瓦锡的研究中去,经过拉瓦锡的研究,木炭燃烧以后不但生成了木炭灰,同时,也与氧气一起生成了一种新的气体,而这种气体,同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一样,也是:二氧化碳。
三、巩固
1、过渡:在生活当中,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而这些变化,有的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老师这里找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变化,考考大家。(出示课件)
2、画面上的铁链怎么啦?那它属于什么变化?生成了什么新的物质?……
四、总结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这样那样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大胆验证,你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教学后记:
转型教科学还不到一年,却从中学到了很多。从这次接到《燃烧的蜡烛》这个任务,一直到正式上这堂课,从接触到理解,直至参透,从零散的思维,到也许并不完美的作品,这是一个痛苦而快乐的磨砺过程。从这个过程当中,我把那些小小的璀璨的思维的火花整理了一下,希望,能对我以后的科学教学有所启发。
教学流程应清晰明了。
现在的科学教材,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更能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思维,但同时,对科学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何设计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成为每一个科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刚接触到《燃烧的蜡烛》时,教材从“拉瓦锡的研究”、“观察燃烧的蜡烛”、“鉴别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三个步骤完成探究,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变化有的是形态的变化,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也就是“从木炭的燃烧到蜡烛的燃烧”。根据这个流程走,就发觉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消化教学的目标,老师也挺别扭。经过反复的思索和实践,我们最终决定,改变教学流程,使之变成“从木炭燃烧到蜡烛燃烧,再回到木炭的燃烧”中去。这样一来,整个教学流程清晰明了,一环扣一环,不但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老师教起来也顺畅。
科学教师要巧用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燃烧的蜡烛》一课中我们就很巧妙的利用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留下的木炭灰比木炭轻来导入,一来与“拉瓦锡的研究”这一教学板块无缝对接,二来,由于两个实验结果不同,而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引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
科学实验可操作性要强。
教材中的每个实验虽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是,科学老师也不能照本宣科,机械的按着教材所出示方法来完成的实验教学,而不作任何修改或创新。像《蜡烛的燃烧》中“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蜡烛燃烧所产生的气体”这一环节,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是把内壁留有石灰水滴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方,可看到澄清的石灰水滴变成乳白色。但我们在上到这一环节时,却发现实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探究小组居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我们对这一实验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发现,把较大的集气瓶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在保证集气瓶里收集的气体不跑掉的前提下,往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再使劲摇晃集气瓶,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可操作性也强,所以,在上课时,我们便采用了这种方法。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这堂课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也更加激起我教科学并且教好科学的激情和信念,我将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