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设计
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注定是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迅速席卷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这场低浓度的革命,却酝酿着高烈度的变革。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成了革命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一课正是讲述中华民国的创建。
本课是八上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三课,上承《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下启《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应该来说,本课地位较为重要。孙中山及其革命先烈的民主共和理想,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后,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这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在讲述本课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梳理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再让学生认识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而正确评价辛亥革命,传承辛亥精神。
本课将围绕“共和之兴—民国建立、共和之艰—袁氏当国、共和之果—临时约法、共和之思—百年回首”四个方面展开讲述。首先呈现武昌起义后的全国革命形势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形势下,革命党人首先要考虑的大事是什么?自然过渡到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然后结合孙中山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视频以及相关图文概述民国成立之初的总体情况。并结合材料对新生的民国临时政府的系列措施做出合理的评价。接着话锋一转,正当南京临时政府如火如荼的筹备之际,清政府任命袁世凯“统兵平乱”,其领导的北洋军先后攻占了汉口、汉阴,进而威逼武汉、南京。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对革命也横加干涉,革命派内部诸如黎元洪等人也战和不定。而袁世凯一边加强军事进攻,一边进行政治勒索,意图换取南北双方更大的政治筹码。在这样错综复杂、形势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不得不选择了妥协让步,并提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宣统退位,那么临时总统之位非袁莫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并举荐袁世凯继任。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初,临时政府北迁北京,至此,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袁氏当国时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尽管这些措施先后被袁世凯抛弃撕毁,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视频图文表格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加深理解掌握,并指出临时约法里面蕴含的“主权在民、民主自由、三权分立”等原则集中体现出这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辛亥革命已过百余年之久,百年再回首,我们依然需要反思这场革命。首先要站在历史的长河和世界的潮流对辛亥革命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依然需要继承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它们是: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无私无畏、前仆后继、忠贞奉献的博爱精神;胸怀全局、求同存异的团结协作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
(共25张PPT)
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
这一年可谓风起云涌。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
振荡了整个华夏大地。
它敲响了满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吹响了民主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并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一、共和之兴——民国建立
两幅图片共同反应了什么情况?面对这种形势,革命党人首先考虑的大事是什么?
一、共和之兴——民国建立
经过多方协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一、共和之兴——民国建立
孙中山:“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国名:中华民国
时间:1912年1月1日
首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副总统:黎元洪
纪元:民国纪年 改用公历
意义: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一、共和之兴——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
1912—1915年《中华民国国歌》
亚东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一、共和之兴——民国建立
孙中山在其就任总统的誓词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想法?
《大总统誓词》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
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
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
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
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一、共和之兴——民国建立
如何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方针政策,它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
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
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
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
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循序以进,
不为幸获,对外方针,实在于是。
一、共和之兴——民国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南京临时政府正在筹备之时,革命党人又面临着哪些威胁?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武昌起义后,清廷连发7道御旨要袁世凯出山“统兵平乱”。
1911年10月30日,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掌大权。
1911年11月,袁世凯督率北洋军一举攻下汉口,汉阳。
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同年12月,南北双方代表正式和谈。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清政府
帝国主义列强
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
军事进攻
政治讹诈
任命
施压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威胁
拥护
支持
依靠
打击
在形势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为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做出了哪些让步,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1911年12月,南北双方代表在上海和谈。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南京临时政府声明拥护共和。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袁世凯《通电声明》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
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
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
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
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
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孙中山《辞职咨文》
现在清帝退位,专制已除,南北一心,
更无变乱,民国为各国承认,日夕可期。
本总统当践誓言,辞职引退。
为此咨告贵院,应代表国民之公意,
速举贤能,来南京接事,以便解职。
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孙中山认为“谓袁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南京参议院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誓词》
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完固之域,
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此志愿,率履勿渝。
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
世凯即行辞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二、共和之艰——袁氏当国
1912年4月初,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缺乏实力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对革命派玩弄权术,军事进攻
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
对清威逼利诱,逼宫退位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共和之果——临时约法
三、共和之果——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封建社会法律规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否定主权在君。
否定封建专制。
防止专制独裁。
阅读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应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四、共和之思——百年回首
蔡济民《书愤》
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蔡元培为孙中山所写挽联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
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
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四、共和之思——百年回首
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表明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成功
失败
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四、共和之思——百年回首
辛亥革命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同时又鼓舞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肯定其方向也要认清其程度,民主是一个方向,要努力追赶!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救亡运动的高峰和总结,也是以后民主革命的起点和阶梯;
肯定其意义也要指出其局限,民主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中国历史长河看
从世界发展潮流看
百年荒凉,百年沧桑,百年梦想,辛亥革命之精神,依然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四、共和之思——百年回首
感谢观看,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