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四单元
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理思维取胜。在中间艺术中,“形象”占有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单元概述
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目标
作品赏析
精读作品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陆游故居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起用为夔州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篇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陆游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整体感知
1. 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赏析指导
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彭泽都昌:烟雨空濛,鸥鹭灭没。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2. 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矶: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精笔描摹??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对比、想象描摹
自主赏析作品
庖丁解牛
《庄子》
项羽之死
司马迁
阿房宫赋
杜牧
庖丁解牛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作品简介
庄子像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也是一篇哲理散文。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整体感知
1. 庖丁解牛的场面:
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赏析指导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2. 三个境界的理解: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3. 以“刀”贯穿全文:
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项羽之死
司马迁
项羽兵败乌江
作品简介
作品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
司马迁
司马迁墓
司马迁故里
《史记》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
整体感知
《项羽之死》记叙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
垓下之围 (歌、泣——悲怆) 儿女情长 悲剧英雄
东城快战 (溃围、斩将、刈旗)英雄气壮
乌江自刎 (拒渡、赠马、赐头)慷慨悲壮 末路英雄
项羽脸谱
霸王别姬
1. 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赏析指导
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
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比对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2.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
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阿房宫赋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作品简介
杜牧书法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整体感知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赏析指导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推荐赏析作品
西门豹治邺 禇少孙
大铁椎传 魏禧
西门豹治邺
禇少孙
整体感知
本文集中描写了邺县令西门豹上任后做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揭露金额铲除官、绅、巫勾结,利用鬼神迷信,欺骗勒索百姓的罪恶活动。
第二件事是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民田。
赏析指导
第1—9自然段:调查情况
第10—15自然段:惩办恶人
第16自然段:兴修水利
本文有短篇小说的特点,中心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大铁椎传
魏禧
魏禧以写人物传记见长,曾为众多侠客、高士、君子、烈妇立传,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呼之欲出,赫然如立眼前”(徐起云语)。《大铁椎传》是魏禧传记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他将自身的追求与感慨寄寓文中,让人“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味》)。
整体感知
《大铁椎传》分序文、正文、评论三部分。序文交代写作时间与材料来源,对陈子灿的发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是传文的引子,说明作者喜欢“异人”,特别赞赏“异人”,也说明他与“异人”具有某些相通性,为“异人”立传能自然地抒写自己的志趣、抱负。
赏析指导
课堂小结
“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它铺陈描写,夸张渲染,讲究句式的对仗,着重声律的排比,上抗下坠,婉转舒徐,富有建筑美和节奏美。
课堂练习
1. 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 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 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 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C
2. 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
A. 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 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 实不然也。
B
3. 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一文中,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在文中有何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满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增添了神话的氛围,更显空灵雅致?。与所描绘的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拓展阅读
项羽乌江自刎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