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2-生物的营养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2-生物的营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9-10-02 15: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2)——生物的营养
知识要点:
1.营养物质:A 有机物: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B 无机物:水、无机盐
⑴ 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动物活组织60%-70%幼嫩植物70%。
⑵ 无机盐:缺氮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人缺碘会患甲状腺肿。
⑶ 糖类:生物体生命活动主要能量来源。
⑷ 蛋白质:生物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
⑸ 脂肪:生物体储备能量的主要物质。
2.根的类型:⑴ 主根:种子最先长出的根;⑵ 侧根:从主根生出粗细不等的根。
⑶ 不定根:从茎叶上生长出的根。
3.根系的类型
⑴ 直根系:主根长、粗,侧根短细,区别明显(花生、番茄等)
⑵ 须根系:生根不发达,茎部生出不定根,长短粗细相似(水稻、玉米)
4.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这一段。
根尖的结构:
⑴ 根冠:具有保护作用。 ⑵ 分生区:具有分裂能力。
⑶ 伸长区:根伸长最快的部位。 ⑷ 根毛区:根吸收水分、无机盐的主要部分。
5.根吸水的原理:
⑴ 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比细胞周围水溶液大;⑵ 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比细胞周围水溶液小。
根吸水的原理也一样,根毛细胞液浓度总比土壤溶液的浓度大。
6.植物叶子一般由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组成。叶片是主要部分。
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组成。
7.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能量的淀粉,并释放氧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表示式:二氧化碳+水         淀  粉+氧
意义: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8.肥料:A、有机肥料(农家肥料):来源广、养分全、肥效久、成本低、作基肥(人、家畜粪便、绿肥)
B、化学肥料(化肥):养分高、见效快、作追肥(硫酸铵、氯化钾、过磷酸钙等)
  合理施肥:①不同植物对各种无机盐需要量不同。
       ②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中间多,两头少”即幼苗期少,生长期多,成熟期少) 
9.人体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牙齿可以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三个部分。
  牙齿的组成物质:①牙本质(组成牙齿主要物质)②牙釉质 ③牙骨质 ④牙髓腔(人患龋齿,损伤到牙髓腔,常因病菌侵入而发炎,疼痛难忍)
  牙齿的功能:切断、撕裂、磨碎食物。
  牙齿的保健: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吃食时注意防止砂石等硬物损伤牙齿。
  消化系统:A、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B、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口腔:A、牙齿:切断、撕裂、磨碎食物。
   B、舌:搅拌和吞咽食物,辨别食物味道及辅助发声的作用。                                  
   C、唾液腺:(三对)分别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胃:位于左上腹腔,呈囊状。
胃的结构:A、上口:贲门接食道;B、中部:胃体;C、下口:幽门接十二指肠(位于小肠开头)
胃壁与小肠相似(内向外分):分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四层。
小肠:消化道最长一段,位于腹腔里,长5-6米(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
十二指肠:小肠开头一段约为十二个手指并拢在一起的长度(是总胆管、胰管开口)
大肠:上接小肠,下接肛门。管腔比小肠大,长1.5米。
盲肠:大肠开始部分,位于腹腔右下部。
阑尾:盲肠的盲端连着一条蚯蚓样突起。
阑尾炎:如果肠内食物残渣,肠寄生虫或其它东西进入阑尾,阻塞住了管腔,在病菌等的作用下,
引起阑尾炎。
肛门:排粪,食物残渣被大肠内细菌发酵,腐败形成粪便。
便泌形成:如果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过多,粪便变得干燥,形成便泌。
预防方法:养成定时大便,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多吃疏菜和水果,多喝开水。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人体最大消化腺,能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只促进脂肪消化
肝脏是消化系统中不与食物接触的器官。(功能:分泌胆汁,贮存营养物质,解毒等作用)
   胆汁贮存于胆囊,进食时,胆囊收缩,胆汁排进,流入十二指肠。
胰腺:呈长条形,位于十二指肠弯内(胰腺分泌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内)
10、消化:人和动物将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物质
唾液腺 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 胃液(蛋白酶) 初步消化蛋白质
肝脏 胆汁(不含消化酶) 促进脂肪消化
胰腺 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肠腺 肠液(同胰液一样)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步骤以及有关消化液种类可总结为:
消化道消化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口腔 √ × ×
胃 × √ ×
小肠 √ √ √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脂肪酸+甘油
11、吸收:消化以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
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不同部位对营养物质吸收不同:
① 口腔和食道:不吸收。
② 胃:只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③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
④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
总结: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
12、单细胞动物的消化特点:草履虫靠纤毛运动、变形虫靠伪足运动、食物消化吸收在细胞质进行。
细菌、单细胞藻类 口沟 细胞质 食物泡 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胞肛排出体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的消化、吸收等过程都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13、植食性动物的消化特点:(蝗虫、蚕、青菜虫、兔、马、牛、羊骆驼等)①牙齿适宜于切断和磨碎食物的牙齿。(牛以草料为食,它有适宜于磨碎草料的臼齿,对食物的消化要经过反刍过程)②消化管长,盲肠发达。
14、肉食性动物的消化特点:(虎、鲨鱼、苍鹰、青蛙、蜘蛛等)①牙齿适宜于咬死、嚼碎动物的肌肉和腱;②消化管短、盲肠退化。
15、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子生物体上,从中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寄生生物(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A、体内寄生生物:寄生在寄主体内(蛔虫、丝虫、三化螟虫、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
B、体表寄生生物:寄生在寄主体表(菟丝子、疥螨、虱、蚜虫、红蜘蛛、一些菌类)
16、腐生:一种生物依靠分解另一种生物的遗体或其它有机物,获得营养物来维持生活的方式。
腐生生物:经腐生方式获得营养物质的生物。(草菇、蘑菇、香菇、银耳、茯苓、灵芝、青霉菌、
链霉菌等)
知识练习:
1.对石门红叶因何原因而变红色最确切的解释是
A. 叶片中的花青素原本是红色的
B.叶片中的花青素遇碱性物质变红的结果
C.叶片中的叶绿素遇酸性物质变红的结果
D. 叶片中的花青素遇酸性物质变红的结果
2.在我州建始县花坪乡的关口村,由于那里特殊的地理位置,白天光照强、气温高,夜间气温较低,所产的“关口葡萄”特别甜。这是因为与别处相比:
A.关口村的土地特别肥沃
B.关口村的葡萄品种与别处不一样
C.关口村的葡萄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D.关口村的葡萄白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对较少
3.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天竺葵黑暗饥饿处理一昼夜后,用黑纸对叶片的一部分进行两面遮盖,光照一段时间,经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变蓝的部位是 ( )
A.被遮光的部分 B.见光的部分
C.只是叶片的边缘变蓝 D.整个叶片都变蓝
4.王大爷用温室大棚生产蔬菜,为了提高温室大棚内蔬菜的产量,你认为他可以在温室大棚内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增加氧气浓度 C.大量施肥
5.下列哪一项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呼吸作用的产物?( )
A. 氧和二氧化碳 B. 氧和有机物 C. 水和二氧化碳 D. 水和有机物
6.以下对绿色植物各种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光照下只进行光合作用
B.在光照和黑暗中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促进植物释放二氧化碳
D. 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的“窗口”
7.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先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 )
A.合成淀粉 B.将淀粉运走耗尽 C.产生二氧化碳 D.产生氧气
8.如果连续出现阴天、雨雪天,会使大棚蔬菜的产量下降。主要是阴天、雨雪天不利于大棚蔬菜的( )
A.花的传粉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
9.人们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10.小明穿白裤子坐在草地上,不小心裤子沾上了绿色汁液,下列方法中最容易将绿色汁液洗去的是 (  )
A.自来水       B.酒精      C.肥皂水    D.沸水
11.生物形态结构总是与生长的环境相适应的。某地区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项 目 表面积(mm2) 表皮厚度()
甲型叶 292 14
乙型叶 144 24
A. 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 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 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 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12.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以下对叶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叶片阔而扁平,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B.叶表皮上有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
C.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D.海绵组织叶肉细胞中含有的叶绿体比栅栏组织叶肉细胞中的多
13.一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如图所示),然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区叶片缺少( )
A.叶绿素    B.光 C.二氧化碳   D.水
14 .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①——④部分实验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观察指标。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A.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右图是蚕豆叶不同切面结构示意图。在“制作与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实验中,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16、下列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①糖类 ②脂肪 ③蛋白质 ④水 ⑤无机盐
A.①⑧⑥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⑤
17、患佝偻病的儿童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缺乏 ( )
 A.含钙的无机盐  B.含磷的无机盐
 C.含铁的无机盐  D.含锌的无机盐
18、正常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应该多吃下列哪种食物 ( )?
A.水果 B.大米
C.疏菜 D.瘦肉?
19、有的幼儿吃了很多钙片,但仍患佝偻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 )
A.维生素D B. 维生素B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20、我们日常食用的米面等食物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维生素?
21、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的是( )
A.牛奶 B.鸡蛋 C.纤维素 D.果珍
22、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肠液
23、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蛋白质的消化酶来自 ( )
  ①唾液腺 ②胃腺 ③肝脏 ④肠腺 ⑤胰腺
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③④⑤ D.①③⑤
24、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顺序是: ( )
  ①蛋白质 ②淀粉 ③脂类 ④无机盐 ⑤纤维素
A.①②③ B.①③⑤ C. ③②① D.②①③
25、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你认为每天的食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 )
A.脂肪 B.蛋白质 C.淀粉 D.无机盐
26、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人会患( )
A.坏血病 B.夜盲症 C.脚气病 D.佝偻病
27、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的部位是( )
A.食道 B.胃 C.大肠 D.小肠
28、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脂肪和蛋白质
29、能促进小肠吸收钙和磷的维生素是( )
A.维生素C B.维生素A C.维生素B D.维生素D
30、可被胃液初步消化的物质是( )
A.糖类 B.脂肪 C.淀粉 D.蛋白质
能力提高题
31.某研究人员曾经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作过以下研究。
实验一:将某绿色植物放在黑暗装置中,分别测定在不同温度下植物对氧气的吸收量,如图1所示.a、b分别表示10℃和20℃时植物吸收氧气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实验二: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黄豆种子呼吸作用和番茄植株光合作用实验。
请分析回答:
(1)分析实验一可知,温度越高植物吸收氧气越 。 ’
(2)由实验一结果可推知:在实验二中,当广口瓶内黄豆种子温度适当 时.就会促进玻璃罩内番茄植株的光合作用。
(3)联系本实验,试分析吐鲁番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32.观察下面“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操作环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你在此实验中的操作过程,将图中操作环节正确排序____。
(2)请说明出现图①现象的原因:
(3)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利用这盆植物不适合完成下列哪项实验( )
A.观察叶片结构 B.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D.探究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气孔数目
33.右图为验证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的演示
实验示意图: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种子和煮熟后冷却至室温的种子,加盖并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甲、乙两瓶中,观察燃烧情况。
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 。
34.将左右两部分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a.缺维生素A ①坏血病
b.缺维生素B1 ②佝偻病
c.缺维生素C ③夜盲症
d.缺维生素D ④脚气病
a — 、 b— 、 c— 、 d—
把下列器官进行分类。
①口腔
②唾液腺
A.消化道 ③肝
④胃
⑤小肠
B.消化腺 ⑥胰腺
⑦大肠
⑧肠腺
(1)与A相连的是:
(2)与B相连的是:
35.识图题:
图一 图二
1、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 ] ,因为它里面有图二中[ ] 分泌的 、[ ] 分泌的 ,以及其自身腺体分泌的 等三种消化液。
2、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部分水和酒精的是图中结构[ ] ;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部分维生素的是[ ] 。
36.实验题:
1、观察鸡小肠的结构,用肉眼观察小肠横切的内侧面可见有很多 ,将小肠纵向剖开,放入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小肠表面有一层 状突起,这些突起就是 。
2、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实验组的材料为“淀粉液+唾液”,对照组的材料为
,加入I液后,对照组试管变成了蓝色,说明试管中存在 ,实验组试管不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不存在 ,实验组中的 已被 分解为 。
参考答案:
1.D 2.D3.B4.A5.C6.B7.B8.D9.C 10.B11.A12. D13. D 14.B15.C16. C17.A18.D19.A20.C 21. C22.C23.B24.D25.C26.A27.D28.A29.D30.D
31.(1)快(答“多”不给分)(2)升高(提高) (3)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机物分解少(合理均可)
33.甲 吸收(消耗)氧气
32.(1)②⑦③⑥⑤④⑤① (2)要点:叶片见光部分产生淀粉,淀粉遇碘变蓝(或未见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所以遇碘不变蓝) (3)C
34. a—③ b—④ c—① d—②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35. 1、[6]小肠; [e]胰腺、胰液;[c]肝脏、胆汁;肠液。
2、[4]胃、[5]大肠。
36. 1、环行皱襞、绒毛、小肠绒毛;
2、淀粉液+清水、淀粉、淀粉、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叶绿体
(贮存能量)

胰液、肠液
唾液、胰液、肠液
胃液、胰液、肠液
胆汁、胰液、肠液
流动

食物残渣
纤毛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