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教学课件(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教学课件(6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1 11: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右边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欲速,则不达;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句子,而它们都是我们的圣人孔子的“传世名言” !!
孔子官服像
孔子雕像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
《当仁,不让与师》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
《有教无类》


7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单元概述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主要内容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
任的精神。
第二课:《当仁,不让与师》
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比如
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
一、本单元作品简介
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主要内容是孔子的生存智慧。
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主要内容是孔子的“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
*第六课:《有教无类》
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第七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主要内容是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作者生平及思想
孔子游山玩水
孔子讲学
孔子读本
孔子问道
孔子及其后人居住地
纪念孔子的地方
(1)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提示:
① 人物相应成趣。(前台的子路与长沮、桀溺与荷蓧丈人以及后台的孔子)
② 人物动作、行为简练生动。
③ 人物语言蕴含了对人、事的深刻认识。体现不同理念、追求的相互碰撞。
重点问题解析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学习和掌握下列紫色字的读音。

请见 ( xiàn ) 长沮( jǔ )
耰而不辍( yōu ) 怃然( wǔ )
荷蓧 (hé diào) 食之( shí )
第二课:《当仁,不让与师》
(1)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以及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提示:
① 选文第11则“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讲的是弟子伯牛染病不愿见人而孔子透过窗户亲切握着他的手。这个细节体现他对弟子的爱。
② 选文第12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了孔子极度悲痛。这也体现出他对弟子的爱。
(2) 鉴赏第9则、第13则选文。
提示:
① 选文第9则 孔子称赞颜回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颜回却乐在其中。表现孔子对颜回德行的赞叹。
② 选文第13则 颜渊死后孔子悲哀过甚,弟子劝说,孔子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个人悲痛过分,还能为谁呢?”体现孔子对颜回德行的高度推许。
这两则都充分说明孔子对弟子的爱往往体现在他的道德选择上。
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如何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提示:
①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无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指要正视自己的无知;
“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说明孔子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
② 处理政事的思考: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能贪图快,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做长远打算。
③ 自处和处事方面:
“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起何以行之哉?”指出人无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之根本。
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 思考孔子仁的学说有哪些值得弘扬的精华?
提示:
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己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的是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这体现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克己复礼为仁”它其中蕴含的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值得继承。
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 把握孔子张杨的“义”这种价值取向。
提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履行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
*第六课:《 有教无类》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 的一些重要思想。
提示:
① “有教无类”对所有人都应实施公正 平等的教育。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应启发开导。
③教授学生应该因材施教。
④学习并善于思考。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
第二段节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第二课:《当仁,不让与师》
第七段节选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译文】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 
第一段选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七段选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第八段选文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九段选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第一段选文: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三段选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五段选文:子曰:“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第六课:《有教无类》
第四段选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一味喜欢仁不喜欢学,弊病是愚蠢;一味喜欢聪明不喜欢学,弊病是放纵;一味喜欢诚信不喜欢学,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耿直不喜欢学,弊病是因急切而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不喜欢学,弊病是狂妄。
第七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评“子路从而后”章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义,便有进退去就在里。如丈人,直是截断,只见一边
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卷四十八
评“伯牛有疾”章
方将问人之疾,情意凄怆 ……
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卷三十一
资料链接
评“贤哉,回也”章
问:“颜子‘不改其乐’,莫是乐个贫否?”曰:“颜子私欲克尽,故乐,却不是专乐个贫。须知他不干贫事,元自有个乐,始得。
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卷三十一
评“由诲女知之”章
问:“‘知之为知之’章,子路不应,有以不知为知之病。”曰:“子路粗暴,见事便自说是晓会得。如‘正名’一节,便以为迂,故和那不知处也不知耳。”〔铢〕
  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卷二十四
评“颜渊问仁”章
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不迁,不贰。三月不违。不改其乐。〔道夫〕
颜子克己,如红炉上一点雪!〔道夫〕
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卷四十一
评“不愤不启”章
学者至愤悱时,其心已略略通流。但心已喻而未甚信,口欲言而未能达,故圣人於此启发之。举一隅,其馀三隅须是学者自去理会。举一隅而不能以三隅反,是不能自用其力者,孔子所以不再举也。
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卷三十四
一、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拓展阅读
二、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论语十则》
三、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十则》
四、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论语十则》
(1)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2)提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荷:背负。 易:改变。津:渡口。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
(1) 提示: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以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受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孔子作为教师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政教伦理方面引导后学。而现在的教师,其社会功能除在思想品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要向后学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当然,这些只是相对而言的。
(2)
及:夫子之不可《及》也 (比得上,赶得上)
比《及》三年 (等到)
斯:所谓立之《斯》立 (则,就)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这个)
焉:忽《焉》在后 (后缀,表状态,用
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割鸡《焉》用牛刀 (怎么)
如:《如》或知尔 (假如,如果)
《如》五六十 (或)
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 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而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杨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如其中的选文第7则、第8则以及该节的相关链接。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而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式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3)更,改变,更正。
远,离开,避开。
而, “却”。
舍,放弃,舍弃。
(“不舍昼夜”即昼夜不间断)
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提示: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既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仲弓说“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说说的“怒”“忠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
孔子对“仁”的理解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2)提示:两者本质上相通,但前者是从否定的方面说(即是说不要做什么),后者是从肯定的方面说(即是说要做什么)。
第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提示:此题为开放式讨论,同学们可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陈述。
参考答案思路之一:孔子强调对富贵财力的追求合乎道义。在今天,这依然是一种极富现实意义的思想。这里有一个很近的例子。2002年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我国广州、北京等地相续爆发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先后几十个身份报告有疫情,数以千计的人染病入院,有的甚至被疫病夺去了生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掀起了抗击“非典”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然后就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也有极少一部分人趁机大发不义之财。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义利观,为获取财力而罔顾道义,不择手段。假如他们像孔子说的那样“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像卫国大夫公叔文子那样“义然后取” ,就不会这样草菅人命了。
(3) 见到正义不去做(或义所宜为却不为),这是没有勇气。
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或主张。
他人的才德,是丘陵。
孔子说“(他)是隐士。”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第六课:《有教无类》
(2)提示:前一问可以参考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以及教师用书的选文解读。后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要点:在现实中,老师要想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3) 提示:孟子谈君子有三乐,一乐主要是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二乐主要是德行完满之乐,三乐主要是教育后进之乐,孟子把这三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出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体现在处世和自处的各个方面)、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出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孟子高扬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启发人们予以应有的重视,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学鼓琴”一段启发我们:不管学什么东西,都不能浅尝辄止。
第七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1) 提示:第一问可参加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以及教师用书的选文解读。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不同。
第二问的答案要点,应落脚在孔子所说的“好学”关键是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2) 提示:按照孔子的观点,“好学”的基本点是努力培养好的德行,所以培养德行和“好学”两者谈不上谁先谁后。然而现在所谓“好学”内涵已完全不同。惟其如此,它培养德行之间就有了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
学生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不过应该意识到,现今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美好的偏失必须得到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德行具有根本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