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教学课件(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教学课件(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1 12: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导入新课
  万事莫贵于义。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右边的句子!!!
这些都是些脍炙人口的句子,而它们都是墨子的“传世名言” !!
墨子画像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1
《兼爱》


2
《非攻》


3
《尚贤》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了解墨子文章的特点。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探讨文中提到的兼爱、非攻、尚贤与政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了解荀子的思想。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单元概述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第一课:《兼爱》
宣扬“兼相爱,交相利”(即部分亲属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第二课:《非攻》
“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恶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损害最大。
第三课:《尚贤》
认为崇尚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一、本单元作品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前479年—前381年),名翟,又称墨翟,鲁国人。
墨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
二、作者生平及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画像
墨子全书
墨子救宋
墨子纪念馆
鲁山墨子像
第一课:《兼爱》
(1) 指出下列加蓝字的通假字
富必然侮贫,贵必敖贱(敖通“傲”)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以通“已”,已经)
苟君说之(说通“悦”)
教驯其臣(驯通“训”)
重点问题解析
(2)指出加蓝字的古今异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 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古义: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 今义:破成碎块。)?
???? 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古义:从,跟从,跟随;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 一词多义?
??????? 以不相爱生(因为)?
?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助词“的”)?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第二课:《非攻》
(1) 给下列加蓝字注音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
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
(2)指出下列加蓝字的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苟,如果。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第三课:《尚贤》
(1)学习掌握加蓝字的通假字
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辟通“避”)
四鄙之萌人闻之 (萌通“氓”,民)
谨上为凿门 (谨通“仅”)
泰颠于置罔之中 (罔通“网”)
虽在于侯波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 (施通“剔”)
美章而恶不生 (章通“彰”)
(2)指出蓝字的用法,意义
①则是本失其所欲:名→状,从根本上。
②众贤之术:形→使动,使增多。
③列德而尚贤:使动,使…处于朝廷的位次。
④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使动,使…富,使…贵。
⑤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使动用法,使…富,使…贵,使…亲,使…近。
第一课:《兼爱》
参考译文
第一段选文: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译文】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第三段选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译文】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第四段选文: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
第二课:《非攻》
第二段选文: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
第二段选文: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译文】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
第二段选文: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第三课:《尚贤》
第一段选文: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 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巳。
【译文】因此国家拥有贤能之士多了,那么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增大;贤能之士减 少了,那么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降低。因此,当权者(致力的)事情,将在于使贤能增多而已。
第四段选文: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译文】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
第五段选文: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 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译文】所以在这时,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
第六段选文: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译文】因此墨子说:“如愿以偿(这里指治国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治国不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尚:通 “上”,往上,这里作状语)往上想师法前人,奉行尧舜禹汤之道,就不可以不崇尚贤能。尚贤的人,是政治的根本啊。”
资料链接
评兼爱之说
“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 这也就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它只能通过实行兼爱而创造出来。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评非攻之说

墨子以“非攻”为教义之一种,其义从兼爱直接演出。其时军国注意渐昌,说者或以为国际道德与个人道德不同,为国家利益起见,用任何毒辣手段皆无所不可。墨子根本反对此说,其言曰: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上》)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评《尚贤》、《尚同》等篇
凡 《尚贤》、《尚同》等篇文字皆极累重。盖墨子上说下教,强餂不舍,故其辞质而不文也。
(吕思勉《经子解题》)

评《尚贤》上
词多反复,意贵迂回,气尚宽简,教持恳切,别是一调,不当以诸体类观之。
(明·陈深辑《诸子品节》)
拓展阅读
墨子的故事——“墨守成规”
《墨子》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气走了十天十夜,“手足重茧”而不休息。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九次用不同方法攻城,九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的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固守称为“墨守”。
《晋书》载:“温峤与陶侃书曰: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秉成规”。
“墨突不黔”
墨子反对恃强欺弱的战争,呼吁平等互爱,经常奔走四方,到处宣传他的主张。
  由于墨子奔走忙碌,据说他从来没有一个固定长住的居处。所以东汉作家班固在他的《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唐代作家韩愈的《争臣论》也说:“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
“墨突不黔”,是说墨子刚住下几天,新砌的灶上,烟囱都还没有熏黑,他却又要到别处去了。这句话,是夸张地形容墨子奔忙的情况
  “墨突不黔”,恰好成了一对形容奔忙的成语。
(1)提示:两种主张都有人要关爱他人的意思,但是孔子和儒家所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比如对父亲的爱跟对其他人的爱不同),因此《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意味在他人中,以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墨子主张的爱,则是普遍的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的爱。所以孟子批评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
第一课:《兼爱》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2)提示: 墨子认为,人们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利自爱的偏狭,最带爱人利人。孟子把任意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 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第二课:《非攻》
(1)提示: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主要是因为这样的主张对人损害最惨重,罪过最大。
墨子劝说公输盘,主要是晓之以理。她先假说北方有人侮辱自己,自己希望借助公输盘杀掉他,并表示会献上十金。公输盘说“吾义固不杀人”。墨子紧紧抓住这一点,说攻打宋国所杀的人更多,义不杀一人却杀更多人,算不上动的类推事理。墨子这种推理的依据和方式,跟《非攻》篇批评停下君子之道杀一人、十
人、百人不义,却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最大的不义,是完全一致的。墨子又说攻打宋国是不智不仁之举,公输盘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争则是不忠。
如此说理,公输盘不能不服,但他并未断绝攻打宋国的念头。墨子接着劝说楚王,并且进一步跟公输盘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虽然提到攻宋必“伤义”,但主要还是晓之以利害,是楚王和公输盘意识到必定攻不下宋国,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念头。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一事,显示出当时诸侯各国最重要的考量其实不在仁义,而在实际的利害。
(2)提示:从我国古代兵家的立场上看,战争是最需要关注现实利害的,如《孙子兵法·火攻篇》所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战争中,四位和决断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比在任何地方都更为重要,不容许搞空中楼阁的思辨遐想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洞议论。(参阅李泽厚《孙老韩合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宋襄公面对大敌,考虑的首先是做君子的道义,所以屡屡贻误战机,导致一战大败。
这完全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也提醒人们思考在战争总应该有什么样的道义关怀、应该如何落实这一方面的关怀。
宋元华碰上楚司马子反,并且告诉她宋国已经陷入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困境,触发了司马子反的的道义关怀,最终使楚国退兵,宋国解脱了被围的困境。假如元华碰上的不是司马子反,假如司马子反不产生道义方面的关怀(不义“不欺人之臣”为可贵),
并且不践履这种关怀,而楚兵不退,那么元华对国家人民就犯下了重罪;假如司马反子碰上的不是元华,结果如何也未可知。因为到道义方面的关怀解除两国之困,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3) ① 园圃: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得,捕获,抓住。
② 兹:通“滋”,更加,愈益。
③ 情,确实、的确。遗,遗留,留给。
第三课:《尚贤》
(2)提示:可参阅以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农业手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日趋复杂,各诸侯之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在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智能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由于文教,“士”的阶层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各类人才得以表现出其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优点和长处。各国统治者普
遍注意网罗人才,许多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都纷纷谈论“进贤”“举贤”一类问题。墨家的“尚贤”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