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教学课件(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教学课件(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1 12: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导入新课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右边的句子!!!
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句子,而它们都是庄子的“传世名言” !!
庄子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1
《无端崖之辞》


2
《鹏之徙于南冥》


3
《东海之大乐》


4
《尊生》


5
《恶乎往而不可》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了解庄子寄托于本文章要表达的思想。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单元概述
“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第一课:《无端崖之辞》
主要是领会《庄子》写作艺术的新颖奇妙;
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
了解庄子那种不断追求人生最高境界
的思想(庄子把“无己“”无功”“无名”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本单元作品简介
第三课:《东海之大乐》
在《庄子》的启发下,超脱局域、时间以及所受教育的局限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四课:《尊生》
理解庄子以及其弟子们以生命为本的价值选择,培养珍重自我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道德情怀;
第五课:《恶乎往而不可》
把握庄子那种从人生绝境中实现突围的精神力量,培养生命的韧性。
庄子(约前372~前289),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二、作者生平及思想


庄子雕像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全书
庄子井 庄子故里
第一课:《无端崖之辞》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提示: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了。?
重点问题解析
(2)阅读第4则寓言故事,你如何理解任公子的做为??
提示: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国家管理。
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
(1)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 提示: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
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手内外之分,辩手荣率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圭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
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元气之辨”(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
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课:《东海之大乐》
(1) 指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时:按时   灌:流入  尽:全
旋:转过,调转 拘:局限  于:被  
虚:所处环境  盈:溢出  虚:减少  
过:超过? 为:用  数:计算 
自多:自 不似:不就像 卒:聚集
难穷:难以穷尽?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
少、轻:形容词做意动,认为……很少,认为……很轻。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
第四课:《尊生》
(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旁:将近  市:赶集? 厌:满足
几:几乎  为:对于  使:假使?
蔽:遮蔽  絜:测量 可以:可以用来
? 剥:击打  辱:挫伤 若是:像这样
泄:拖拉  终:终了,享尽
临:从高处往下看,意即“俯瞰”?
已矣:够了,不要再说了。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物:当做是有用的物,名词作动词。
自掊击于世者也: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苦其身:形容词作使动用,使……受苦?。
第五课:《恶乎往而不可》
(1)写出下列蓝字的通假字
???? 颐隐于齐 (齐通“脐”)?
???? 亡,予何恶 (亡通“无”)??
???? 不翅于父母 (翅通“啻”)?
???? 取妻者止于外 (取通“娶”)?
故不足以滑和 (滑通“汩”)
?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县通“悬”)
(2)指出下列蓝字的古今异义?
???? 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 今一犯人之形而日(古义:犯,承受;
今义:犯人是指犯罪的人,特指在押的。)?
???? 丈夫与之处者(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 无几何也(古义:多久;今义:多少;几何学)
???? 恐吾无其实(古义:实在的政绩;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第一课:《无端崖之辞》
参考译文
第三则选文: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儵与忽商议着报答浑沌的恩德,说“人都有一口、两耳、两眼睛、两鼻孔‘七窍’,来看、听、饮食、呼吸,这浑沌偏偏没有,试着给他凿开七窍吧。”他们每天凿一窍,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
第二段选文: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译文】所以,有的人才智只能担任一官之职,有的人行事只能庇护一乡之地,有的人德性只能迎合一国之君的心意,有的人只能取得一国人的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也就如同斥鷃小雀一样。而宋荣子舒适自得的笑他们。
第二则选文: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译文】而且宋荣子能够做到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第二则选文: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第一则选文:“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译文】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
第三课:《东海之大乐》
第一则选文: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第一则选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译文】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第四课:《尊生》
第一则选文: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译文】跟别人的兄长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弟弟,跟别人的父亲住在一起却杀死他的子女,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都去和狄人勉力居住在一块儿吧!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而且我还听说,不要为争夺用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养育的人民。
第一则选文: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 。
【译文】能够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贪恋俸养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同样也不会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躯。当今世上的人们居于高官显位的,都时时担忧失去它们,见到利禄就轻率地为之贴上了自己的性命,这难道不很迷惑吗?
第五课:《恶乎往而不可》
第一则选文: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自然的变化对于人,则不啻于父母;它使我靠拢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过错呢!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是好事,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资料链接
评“庄子送葬”章
······庄周奇文。庄才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明·陈深辑《诸子品节》)
庄子、惠子以及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
评“南海之帝为儵”章
一喻奇绝。以凿空之文,写难明之义,使人读之意消。
(请·宣颖《南华经解》)

评“南方有鸟”章
不知此老何处得许多好譬喻!自庄子而下,为文字者无非窃其机关,这一部书天地间如何少得!
(宋·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
评《逍遥游》
千锤百炼篇章,字句无不妙,力劲而色浓,调谐而味永。
(明·孙鑛批点《老庄合刻》)
评《秋水》
《秋水》篇论大不大,论小不小,说在人又不在人,文字辟阖变化,如生龙活虎。
(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
评“庄子钓于濮水”章
结韵悠然有致。
(清·林云铭《庄子因》)
评《人世间》篇
文之古奥离奇,细读方知其妙。
(清·林云铭《庄子因》)
评“匠石之齐”章
就无用上转出大用,又超又醒。
(清·宣颖《南华经解》)
拓展阅读
关于庄子的典故和寓言
——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
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
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1)提示:为了便于讨论,可以就《庄子》和《孟子》两书的寓言来作对比。
《孟子》的寓言虽然有夸饰,但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其人物、事件、情节基本上不背离现实生活。
《庄子》的寓言倾向于对现实经验做超现实的夸张。
参阅教材《孟子》选读第一节“王好战,请以战喻”和本节的相关连接部分。
第一课:《无端崖之辞》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2)提示:从《庄子》一书看来,庄子和惠子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喜欢互相批评,喜欢在一起争辩。可是如前人所云,“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两人相争,正是棋逢对手,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在本节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了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奇哉妙哉,别人断难想象得出。
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
(1)提示:主要事例有蝉、鸠鲲——鹏、
众人——彭祖、朝菌、蟪蛄——冥灵、大鹏、 斥鴳——大鹏
(2)提示:就精神境界、气象和格局而言,明乎大小之辩才能明白抉择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庄子认为逍遥游是人生至大至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比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在推出这一境界、气象和格局之前,他先推出了一系列较小的境界、气象、格局,比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等。
由于已经明确了小大之辩的意旨,文章后半部分就不用再费力去剖析人生境界、气象和格局的“大小之辩”,而直接把它们放在“小大之辩”的框架中逐渐依次展,即先用蝉、小鸠等类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之后层层提升和推进,使层次异常清晰。又由于文章前半部分以大鹏、小雀等确立的“大小之辩”跟文章后半部分人生境界、气象和格局方面的“大小之辩”,有某种类比衬映关系,所以其气势更加飞扬,文思更加生动,颇有引人入胜之妙。
(3)提示:逍遥游以为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意味着不为自己的成见知识欲念感情等束缚,不为世俗功名拘泥。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动词,去,往)
是鲁孔丘之徒与(助词,的)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前一个是助词意思为“的”;后一个是代词,相当于“他”)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此)
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助词,发那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第三课:《东海之大乐》
(1)提示:本节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
第二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
①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呀!”
② 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受拘束而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吾毋以”可以理解为不要因为我停止;“以”通“已”)
③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
④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像自己一样。(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⑤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和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⑥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第四课:《尊生》
(1) 提示:本节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第二则选文,主旨是说既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沦陷为某种工具,又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充当自己的工具;这种思想大大张杨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2) 提示:这涉及到如何理解“精神修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保全生命的手段极大地依赖精神修养,它认为养形不足以存生。
(3) 提示:它批评了哪些贪图财力官位而罔顾生命安危的人,启发人们珍视自己的生命。这与《庄子》主张“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颇为一致。
(4)累,拖累,使受害。
轻,轻易。
厌,饱,满足。
第五课:《恶乎往而不可》
(1) 提示:刘熙载的评价,主要意思是说《庄子》一书常常能从世人看不出价值的地方发现价值。常常能从人生的绝境中发现一条能够实现突围的路径。
(2) 提示:一方面,庄子这样写哀贻他和子舆,实际上是把他们置于常人承受不了的绝境之中。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凸显一种超越这种绝境的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庄子及其后学有自觉追求奇怪的审美倾向,因为他们“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篇》),即认为天下深沉污浊,不能拿庄重的语言跟他们交谈。闻一多认为,从艺术上说《庄子》体现一种独特的“荒怪丑恶的趣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