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轼变成苏东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31 12:5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教案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中学
教学目标
1、比较赏析三首词,掌握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特点。
2、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特点。
难点: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词究竟能流传多久,一个偶像究竟能让人崇拜多久呢?
东坡词——流传了一千年,东坡居士——被中国文人崇拜了一千年。
东坡居士在逝世之前写过一首自题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要问我这一生的成就在哪里?不在徐州、密州、杭州这些做过大官的地方,反而是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何等的幽默诙谐,乐观潇洒!就在第一次遭受人生挫折的黄州,他由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并写就最好的诗词。
在被贬黄州的四年,苏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串词:苏轼一生写作诗词3459首,四分之一的词作是在黄州时期创作的,可以说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不论豪放还是婉约,抒情还是写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这一个词语来评价。
因此,老师选取了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先后写下的的三首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比较阅读,来探究苏轼的心境特点。
(一)分配阅读任务,交代阅读要求。学生个人依所属任务自由阅读,用时2分钟。

(二)学生谈初读感受。
串词:看来同学们对这三首词作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的,那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把你们对这三首词的理解表现出来。看哪一个组朗读得最好。
(三)分组朗读,教师简要点评朗读。
预设串词:总体来说,同学们的朗读,在情感上,把握得还不到位。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串词:同学们,深刻的作品,是作者对坎坷人生的一种升华。通过前面初读环节,我们发现,这三首词写出了苏轼在黄州期间不同的心态。接下来的这个环节,我们将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探究苏轼的心境特点。
要对同一时期不同心境的作品做比较阅读,就要善于寻找几篇作品的共性,在共性中发现“异性”,从而明确作者的内心世界。
老师在阅读这三首词中就有了这样一个发现:三首词都写到了“天气”。但是,具体天气状况相同吗?(不同),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天气的景语分别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情的情语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四)比较阅读三首词作。
1、学生个人依所属任务再次阅读。
要求:找出关于天气的诗句,并把分析填入相应的表格中,用时2分钟。
串词:时间到,请同学们进入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完成、完善表格,用时3分钟。
串词:时间到。依顺序,请第一组代表起来给我们展示合作成果。
3、小组成果展示。
提示: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①新凉:既是指秋季寒凉,也是指词人刚刚被贬谪到黄州的悲痛、对朝廷的失望。
②风叶已鸣廊:秋风吹打树叶的声音响遍了长廊,写出了秋风之大之急。
③月明多被云妨:“月”“云”分别比喻词人自己,以及政治上的对立派。这句词写出了自己在政治上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激愤之情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①春雨足:写出了词人对春雨的喜爱、满足。
②新晴:用乌鹊报新晴侧面表现词人对天气放晴的开心、喜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
①穿林打叶:写出了春雨的急而大。
②料峭春风、萧瑟:写出了春风的寒冷。
③山头斜照:雨过天晴,傍晚时分太阳正对着词人,写出了词人心中油然生出的暖意。
④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天气的平静,侧面表现心境的平静、淡定。









群词篇目 “天气”诗句 天气 东坡心境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新凉、风叶已鸣廊、月明多被云妨、中秋 秋风冽冽秋月云遮 悲痛激愤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春雨足、新晴 春雨充沛(天气)新晴 满足喜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穿林打叶、一蓑烟雨、料峭春风、微冷、山头斜照、萧瑟、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雨急大春风寒冷 淡定从容











串词:前面,我们探究了三首词作蕴含的词人的不同的心境情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堂课题目的含义。
(五)分析课堂题目的含义。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群词阅读》,名字的改变、称谓的变化意味着什么?黄州对苏轼名字的变化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①当苏轼的名字由苏轼变成苏东坡,意味着苏轼的精神境界、人生格调,已经由最初遭遇贬谪时的痛苦、悲愤,升华为经历磨难之后的淡定、从容。
②而黄州是促成这次生命升华的地点和根本原因。黄州一带,尤其是赤壁这个地方纵横捭阖的历史,铸就了苏轼大开大合的胸襟气度。
串词:经过这番对词作的深入探究,相信同学们在朗读上可以表现得更好了。接下来我们请小组代表来朗读一下。
(六)小组代表朗读,及教师点评。
预设串词:同学们对这三首词作蕴含的心境情感把握还是到位的,但是在朗读上,还不能充分表现出来,时间关系,请同学们在课下加强训练。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相关的课堂训练,看看哪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
(七)拓展训练。
小组合作,依据所给范例,描绘“我心目中的苏轼”。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颜色,我会选择 蓝色 ,
因为 苏轼的胸襟,犹如苍穹之鹰,洒脱自由 。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植物,我会选择 ,
因为 。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音乐,我会选择 ,
因为 。
串词:拓展训练环节之后,请看今天的课后作业。
(八)课后作业
一家中学生杂志邀请你为苏轼的诗词或其人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推荐词。
三、课堂小结
苏轼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在苏轼身上,那种笑对坎坷人生,笑对不幸生命的态度让人敬佩,更值得后人学习!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经历低谷。当我们身处困境时,不妨想想苏子,不妨效仿苏子,用豁达、超然心态尽扫个人一切的阴霾、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