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50分)
1、选择题(总计25小题,每小题2分)
1.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故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该学者强调的是,分封制( )
A.拓展了西周的疆域 B.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了周王的集权 D.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
2.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祠堂祭祖属“展亲大礼”,也称之为“报本之礼”,是宗族的头等大事。这种现象源自于我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3.
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
A.起到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 D.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4.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这说明( )
A.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日渐强化
C.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 D.郡县制渐遭到废除
5.“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7.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参知政事 B.设枢密院
C.设三司使 D.由文臣出任知州
8.右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9.史载:“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
A.唐代的尚书省 B.宋代的枢密院 C.元代的中书省 D.明代的内阁
10.“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利玛窦感慨的“事实”主要得益于( )
A.君主制 B.内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11.始篡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说明了( )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内阁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C.首辅没有任何权力 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1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出处
记述
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
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A.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 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 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13.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14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主要针对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中的( )
A.公民大会制 B.差额选举制
C.抽签选举制 D.公民政治
15.“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
B.公民意识强烈
B.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D.人文精神浓厚
16.从居民等级的划分看,雅典民主仅为拥有公民权的一些特权人物所享有;但从公民内部享有的权利看,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都可担任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成员以及其他民选公职。这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点是(
)
A.狭隘性和普遍性相统一
B.实行直接民主
C.
广泛而又普遍
D.维护奴隶主特权
17.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
A.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B.法律必须是正义和公正的体现
C.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
D.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
18.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19.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证据第一 B.量刑较轻
C.因人设法 D.维护权贵
20.学习历史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罗马法”后进行知识整理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早期成文法的内容较多沿袭了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重要代表
C.所有的公民法和万民法都是成文法
D.自然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的产物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
B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是近代西方代议制产生的根源
C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万民法的形成
确立了罗马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2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22.麦考莱的《英国史》称1688年光荣革命是“理想的、合法的、典范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是( )
A.
封建政权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B.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斗争
C.
资产阶级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D.
封建国王与克伦威尔政权的斗争
23.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这次转型的标志是( )
A.
查理一世被处死
B.
《权利法案》颁布C.
责任内阁制确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
24.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
A.国王“统而不治” B.首相掌握立法权C.内阁对议会负责 D.三权分立的结构
25.读下表,该表反映出英国君主立宪制( )
时间
结
果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年
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
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
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将主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B.呈现出渐进性发展的特征
C.民众逐渐主导了政治进程 D.积极适应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3小题共计50分)
二、材料解析题
26.
(20分)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概括明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上有何变化,并分析其作用。(10分)
(3)综合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2分)
27.(12分)权力制约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摘自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依照洛克的分权论,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其中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可以否决议会的法案,联盟权亦属于君主,可见洛克的分权论是限制削弱,却又不抛弃王权。正是本着这一原则,议会在限制王权时,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光荣革命后,英国法律以“默认”的方式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对此,一位学者说的真切:“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确定了不得违反的某些规定,而对其能够怎样行动却未明确规定。
——摘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国王仍享有特权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和近代英国在君主权利制约上的本质区别。(4分)
28.(18
分)从古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法制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
材料二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摘自罗马法
材料三 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选举权的扩大不仅改变了社会等级制的旧原则,而且致力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部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基本特点。(4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当时哪一“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6分)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分)
历史答案
客观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A
B
B
C
D
D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B
C
B
A
B
B
A
C
21
22
23
24
25
C
B
B
C
B
主观题答案:
26.20分【答案】(1)观点:秦汉时期中国才有了正式的统一政府。(2分)
说明:中央方面,实行皇帝制,皇帝拥有绝对权威;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6分)
(2)特点:行省官员既总揽地方大权,并不断扩大,同时又处处受中央节制。(4分)不同: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管地方事务。(2分)作用:分散地方统治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可能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4分)
(3)在地方治理过程中,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并适时进行调整;要加强地方各部门间的协调与统一。(2分。言之成理即可)
27.12分【答案】(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3分)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有利于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监督;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任答2
点2分)
(2)原因:洛克分权理论的影响;英国国王政治角色的变化;英国法律的默认。(3分)
(3)不同点:宋代的权力制约其实质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2分)英国的权力制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体现。(2分)。
28.18分【答案】(1)《十二铜表法》
理解: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特点:保护私有财产;注重法律公平。
(3)
内容:扩大选民人数;重新分配议席。
社会阶层:工业资产阶级。
(4)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主,限制独裁;保证社会公平公正;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任答两点,言之成理亦可)
2019级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2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