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1 16: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2020.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宋宣公临终前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后来的宋穆公)。他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后来宋穆公投桃报李,传位给宋宣公之子与夷,甚至说出传子是“弃德不让……岂曰能贤”的话。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治国理念 B.诸侯争霸导致了礼崩乐坏
C.传统王位继承规则遭到破坏 D.宗法血缘观念扩展至宋国
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3.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朝廷“令民有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这一政策的推行
A.促使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 B.有利于主流思想在民间推广
C.为察举制推行奠定了基础 D.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4.东汉光武帝任命一些宦官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官职,传达皇帝的诏旨,批阅尚书进呈的公文。汉和帝为感谢宦官郑众帮助他剪除外戚窦氏势力而封他为侯,让他参与朝政。由此可见,汉代出现宦官专政的深层原因在于
A.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 ? ? B.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
C.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 ? ? D.避免外戚垄断尚书台
5.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在唐代被传为佳话的故事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已深入人心 B.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
C.词取代诗歌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理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6. 表1
诗句
出处
产业论蚕蚁,孽生计鸭雏
(唐)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唐)丁仙芝《赠朱中书》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政府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 B.草市贸易日益繁荣
C.副业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D.农村经济商品化特征
7.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而《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
A.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嬗变 B.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C.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驰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8.有学者认为,“尽管澳门在它坎坷的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危机,但一八四二年才是它真正衰落下去的日子。”该学者观点
A.真实揭示了澳门政治地位变化 B.基于澳门在远东贸易地位的变化
C.号召澳门人民起来抗击侵略者 D.为侵略者侵占澳门寻找现实依据
9.下表反映了1861~1898年中国教案的情况
表2

1861—1894
1895—1898




房产、地产纠纷
19
3
文化、习俗冲突
13
3
口角细故
7
0
干涉词讼
2
0
团会对教民的打击
0
11
其他
5
2
促成表中教案不同类型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A.中国军民的团结对敌 B.中西文化观念巨大反差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10.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要求“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史实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将历史学科的教育放在首位 B.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要求
C.明确了中学教育的法律地位 D.关注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
11.193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B.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D.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作准备
12.1946年3月,美国记者描述延安:“党的干部……感到在人民家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无忧无虑。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带来
A.美国放弃“扶蒋反共”政策 B.中苏将迅速建立同盟关系
C.中国未来政治走向发生变化 D.国民党对红军实行“围剿”
13.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表明当时
A.封建旧势力严重阻碍了革命工作 B.中共在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方法
C.中共在农村积极地开展土地改革 D.破除封建迷信是革命的首要目标
14.下表是我国建国初期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 (单位:%)
表3
年份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前三项合计
私营
经济
个体
经济
1952年
1
1.5
0.7
3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92.9
0.1
7.0
据此可知
A.私有制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新民主义经济形态得以延续 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5.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20个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协定优惠安排扩大进口。”这体现了当前我国
A.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B.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 D.正在开辟新的经济特区
16.在古代雅典,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以积极自由的形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强迫式地参与公共生活。这表明古雅典
A.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B.人人都有参加城邦管理的权利
C.公民都不愿意参与政治 D.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
17.罗马共和国晚期,城市街道两边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人伤害的情况。为此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
A.推动了罗马的城市建设 B.混淆了法律责任
C.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 D.体现了公平原则
18.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印度王朝)王子的细密画、贝宁(西非国家)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夏威夷编篮头盔,等等。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创造与征服(1800年至今)
19.某学习小组在搜集近世欧洲史料时发现,这一时期的历史记录更多的是关于爱国人士的塑像、出现了国旗、国歌、国家节日和关于权利、民主等,而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等记录明显少于前期。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开展呼唤人性解放的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
C.掀起破除信仰权威的浪潮 D.《物种起源》广为流传
20.汉密尔顿指出,在美国议会投票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同时举出了一个美国人民的多数却是州的少数的例子(最大四个州的人口却超过了总人口数的一半)。针对此问题,所采取的办法是
A.实行参众两院制度 B.提高议会行政效率
C.限制大州人口增长 D.强化联邦政府权威
21.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对版本观点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 B.德国政体日臻完善
C.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D.工人阶级渐趋保守
22.下面是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
据此可推断
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 B.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
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23.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甚密,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通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这表明美苏两国
A.放弃了相互争霸的战略 B.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大势
C.极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弥合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24.有人把某一艺术流派的风格概括为: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思想中充满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以下能体现这一风格的作品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世纪亨利八世时期,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至尊法案》、《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教法案》等重要法案,英国国教正式确立,建立起“没有教皇的天主教国家”。政府总计封闭男女修道院718所,遣散僧侣修女8000余人,国王凭空获利142万英镑。修道院曾拥有的向英格兰、威尔士各教区举荐2/5的圣职候选人的权力也转归国王所有。礼拜堂和追思弥撒制度相继废除,遗赠物自然而然转归到了国王手中。公会兄弟会财产被没收,国王只给予公会成员一定的管理职责,没有所有权。
——摘编自贺瑞《关于亨利八世时期的王权》
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 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 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此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在甲午战争之后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长久以来,欧美国家在科幻片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通过科幻片将他们的价值观传递给其他国家,最常见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个或几个超级英雄承担着拯救世界的重任。
而国产电影《流浪地球》中体现了中国亲情观念、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影片表现的价值观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无论是影片中组成联合政府、发动全球数千个救援队抢修“行星发动机”,还是最后各国救援队集体手动推撞针,都让人们看到,当危机来临时,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是渺小的,唯有集中力量形成共同体才有希望。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当时,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材料二 表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1978—1992年
经济增长加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1992—2012年
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
2012年以来
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40年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其价值。(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7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们当下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3分)
福建省龙岩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B
A
D
D
A
B
C
D
B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A
A
D
C
B
A
A
D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52分。
25.(25分)
(1)内容: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民族教会;确立王权至尊(或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没收教产,增强国王经济实力。(6分,每点2分)
作用:使英国获得了民族独立,促进了英国人民对国家的认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民族意识大大增强。(4分)
(2)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观由麻木不仁发展到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5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抗战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5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3)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5分,可从民族国家意识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6.(12分)
示例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谋人类福祉
论述:二战后,人类经历了战争的惨痛教训,成立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欧洲的联合与发展,促进了欧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倡导和践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谋人类福祉的成功典范。
综上所述,合则利斗则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每一个国家的使命和担当。
示例2:构建和谐外交,推动世界和平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亚非会议的顺利进行;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倡导和践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说明:本题满分12分。其中,论题2分;论述8分,至少举出三个论据;结论2分。“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7.(15分)
(1)措施:设置专门机构(建立虞衡制度);颁布法令;惩处违法者;设立特殊保护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价值:唐代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环保制度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对我们当今构建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分)
(2)特征: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4分)
因素: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3)启示: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尊重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