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质量水平】
合格考·达标要求 等级考·能力要求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2、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3、学习制作表格,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的技能。4、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5、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1、从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角度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人类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去认知,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3、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知识梳理】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①______和狩猎为生。
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后,人类变成食物的②__________。
3、农业的发展使③__________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促进了交换和④______。
4、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发展为早期⑤______。
5、剩余产品的出现,推动⑥__________产生和⑦______分化,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⑧______开始形成。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西亚两河流域
⑴公元前4000 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
⑵约公元前2900 年,两河下游的⑨__________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⑶约公元前18 世纪,⑩______________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__________________》,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⑷文化成就:?______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发明?______进位制。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⑴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⑵?______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⑶?__________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⑷文化:______文字、______历、能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纸莎草
3、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⑴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__________流域,到公元前6 世纪,______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⑵______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⑶公元前6—前4 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影响最大的是释迦牟尼创立的______,主张众生平等,冲击了种姓制度。
4、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
⑴公元前8—前6 世纪,______兴起,典型特征是______________。
⑵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______主政治的典型。
⑶古希腊文化:神话、悲剧、喜剧,西方“历史学之父”______________首创“历史”一词,______________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______________、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⑷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5、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6、特点: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______特征。
【自主核对】
①采集 ②生产者 ③手工业 ④贸易 ⑤城市 ⑥私有制 ⑦阶级 ⑧国家 ⑨苏美尔 ⑩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 ?60 ?法老 ?金字塔 象形 太阳 印度河 恒河 种姓 佛教 城邦 小国寡民 民主政治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 成年男性公民 奴隶 多元
课堂˙全面突破
【教材点拨】
思考点:古代西亚和埃及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西亚: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产的过程中,开启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为了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发明了60进位制。河水经常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两河流域不像尼罗河流域那样封闭,为了争夺两河地区的肥沃土地,此地多有战争,王国更替频繁。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同时导致了民族融合的发展,推动了两河地区文化上的繁荣。
埃及: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始终是埃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无须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促进古代埃及的人民的经济发展。
尼罗河作为快速交通的要道,连接埃及全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并形成法老的专制统治。
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成为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尼罗河流域带来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古代埃及建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
问题探究:
20 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
你赞同雅斯贝斯的这一观点吗?请阐述理由。
“轴心时代”或“轴心期”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跨文化研究的概念,用以指称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
“轴心时代”本身是一个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假设,而非事实性概念,用来说明公元前6~4世纪时希腊文化的某些特征在东方文化中也同步发生,以证明人类文明具有共同的特征。
此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这一观点。
【重点阐释】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⑴楔形文字:文明起源的标志,
⑵多神信仰:主角各异的创世神话
⑶谋求公正:独树一帜的古代法典
⑷神话和史诗:丰富的古代文学
2、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
⑴作为神权象征的古埃及法老
⑵执着于来世的古埃及信仰世界
⑶在岩石上砍凿出来的古埃及建筑
⑷表音和表意相结合的象形文字
【素养提升】
一、史料实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
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
材料二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释迦牟尼
⑴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什么制度?
⑵材料二实质上反映了印度佛教的什么主张?
⑶根据以上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回答。
二、历史解释
社会分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亚欧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具体来说:
1、第一次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地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
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文明
历史学领域的文明是一个综合指标,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与原始相对应,意味文明社会较原始社会有巨大的社会进步。从生产的基本方式和财富的基本来源角度讲,世界文明史可以依次划分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两大文明类型;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又有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循序渐进或者并列的文明;从文化形态角度看,则有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儒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判断一个地区的社会是否进入文明可用如下基本标志:
1、有了比石器效率更高的工具——金属器。
2、社会分化为具有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的阶级和等级。
3、产生了由公职人员、政府机关、军队、法庭、监狱等部门构成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权力机关——国家,并因此产生了法律、法规和税赋等国家权力的派生物。
4、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防御中心的城市出现,并成为一定地域上的国家与国民的权力中心。
5、文字的发明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形成了专门化的文学艺术与科学知识部门。
这些文明的标志虽然不是同时出现,但毕竟构成了判断文明到来的基本参数。在新石器时代与金属器时代之交,即铜石并用时代,世界上产生了五个独立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末出现的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000年代末出现的东亚两河(黄河与长江)流域、南亚两河(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公元前1世纪左右出现的中美与南美文明。文明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紧密联系在—起,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文明。
国家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恩格斯指出,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衣、食、住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种的繁衍及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下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成为国家产生以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社会制度。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血缘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这就是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恩格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指出原始社会制度瓦解是个逐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在原始社会,生产发展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时,就已经有奴隶出现,而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时,奴隶已成为农业、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这时国家尚未出现,只有阶级形成,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基本分歧点。
城邦
在古希腊的政治语汇中,“政治”一词源自“波里”(Polis),该词在《荷马史诗》中指堡垒或卫城。同“乡郊”(demos)相对。雅典的山巅卫城“阿克罗波里”,雅典人常简称为“波里”。堡垒周遭的“市区”称“阿斯托”(asto)。后世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其“邦”或“国”之意,演变为“城邦”之称,有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
欧洲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城邦时期——古希腊的城邦和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城邦,现时欧洲的文明都发源自这些时期。然而,这些文明的城邦通常只存活很短时间,因为它们的土地和实力都不足以抵抗周围的外敌。此外,这些小区域组织在松散的地理和文化个体中互存,成为大国建立稳固势力的障碍。故此,他们最终必然融入于更大社会体系、以至民族国家。
目前世界上只有新加坡、摩纳哥和梵蒂冈符合城邦的传统定义。然而,新加坡仍有一部份未都市化的领土,而梵蒂冈和摩纳哥的都市区只是周边城市──罗马和毕索雷──的延续。一些主权国家内也有类似城邦的领土,如德国柏林、美国华盛顿特区和英国直布罗陀。
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这一历史现象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雅斯贝斯之前,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今天,轴心时代已成东西方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事实表明,“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可是,通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现代阐释学和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理应成为研究轴心时代的一个崭新视角或方法。
轴心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集体无意识和个体自觉的精神生产方式之精神产品,对于社会秩序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其意义也不同。一般来说,作为集体无意识之产品的神话传说、宗教巫术等,由于一般与特定共同体生活密切相关联,且受限制于口耳相传的、容易在传播中信息失真的有限方式,从而便只能在特定共同体内部起到生产社会秩序的作用,而一旦超出了特定共同体,这种作用便不再有效。而作为个体自觉的精神生产之产品的哲学、宗教理论等,则由于超越了特定共同体的狭隘经验,具有了普遍性的视野,以及借助于可长程传播的、一般不会因时空的变化而丧失其客观性品格的文字,因此便能够在一个远远超越于特定共同体的大范围内起到生产社会秩序的作用。
主题活动:第一课活动主题——“四大文明古国说”辨析
活动主题——“四大文明古国说”辨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却在近代以来遭遇空前的危机,在高山将崩、大厦将倾之际,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横空出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找回对自己文明的自信,四大文明古国几乎如常识一般的印刻在国人心中,但在国际学术界却甚少被提及,近年来出版的文明史方面的著作都见不到这种提法,述及古代文明往往还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包括古代美洲的玛雅、印加等,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是否科学,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说法的合理性
活动目标 1、本设计通过分析我国近代四大文明古国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对史实加以解析的能力。2、通过辨析四大文明古国说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对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进行辨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活动过程
研究方法
成果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