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1-31 20:22: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26—2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保持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法学法】举例法、分析法、归纳法、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教师:图片(岩石风化、地震图片、古旧房屋、损坏路面、气球、自封口塑料袋、手电筒、纸、火柴、蜡烛?、?教学用PPT?。
学生:白纸、纸飞机、火柴、火柴梗、球形橡皮泥、方形橡皮泥、未生锈铁钉、生锈铁钉?。
【教学过程】?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从身边的环境引入。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看教室里都有哪些物体?
2.我们知道有很多很多物体,这些物体都分别由哪些材料组成呢?而组成他们的材料一般都称为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
3.刚才我们说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那有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呢?
?空气: ①教师拿塑料袋装一袋空气。问:你看空气在吗???????
?②拿科学书扇一扇,你感受到什么?(空气流动形成风)
?声音:?问:声音怎么来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看作是振动的物体,说明
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火:点燃蜡烛,用手接近,遇烫逃开。引导学生认识:火是蜡燃烧出现的。我
们能感知到火。?
光:打开手电筒,照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能感知到。?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感知到,能间接观察到,它们也是物质。
4.小结: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5.那么物质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环境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从生活物品出发到物体概念,再从物体概念到物质概念,依托三年级对“物品”和“材料”的学习和理解转而学习“物体”和“物质”,降低知识难度,放弃抽象概念的灌输,改为形象生动的实例。】
二、物质在变化?
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会不会改变呢?怎么变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质:球形橡皮泥,方形橡皮泥(形状);火柴,火柴梗(形状、产生新物质炭);白纸,纸飞机(形状);未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钉(改变颜色、产生新物质锈)。?
我们将这些物质分成四组,每一组物质分别用字母AB来区分,请同学仔细观察,每组物质有什么不一样?讨论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投影观察记录表。?
在观察之前我们来认识记录表。第一列是四组物质,第二列写从A到B改变了什么,可以是多个改变。第三列,B比A多出来的物质就是产生的。请组长上来领取表格,观察填写表格。
我们的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请若干个小组汇报,不一样的补充。
?板书:物质在变化?
追问:2、4两组物质的变化有个相同之处,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它们的变化速度如何?(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板书:变化速度有快有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设计实验,观察,逐步发现物质变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其他物质,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先不要急着说出来,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观察的最仔细。
PPT出示温馨提示、实验记录表。
1.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它们发生变化。
2.把变化的情况和不变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小声讨论结果。
物质
方法(使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
改变了什么
什么不变
铁丝
?
?
?

?
?
?
蜡烛
?
?
?
火柴
?
?
?
可乐罐
?
?
?

?
?
?
火柴
?
?
?
刚才同学通过了自己的活动,使物质发生了变化,可见物质的许多变化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在这些物质变化的现象中,大家能不能找到不变的相同点?其它的变化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改变呢
原来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另一类连物质的本身都改变了呀!
? 【设计意图: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几类”难度下降,变成引导学生逐步思考的阶梯状问题。不盲目乐观估计学生的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掌握一般情况下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质的变化,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设计意图:每节课的最后阶段都应该进行小结,小结可以理清本节内容,梳理知识体系。设置简单的问答式,节约时间,简洁明了,不虚浮,讲实效。】

【板书设计】
? ? ?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易拉罐——压扁易拉罐
改变形状 没有产新的物质
水 ——冰 棒
火柴——燃烧火柴梗
改变颜色 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生锈铁钉
? ?

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起始课。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就发生于 学生生活实际之中,学生对身边物质的变化可以说司空见惯,似乎没有什么奥秘可言;加上科学教材为学生安排过的植物的生长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溶解 形状与结构等反应物质变化的课程为学生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所以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不仅回顾 了以前学习和生活中认识过的物质及物质变化,同时通过本课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个活动体验并认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 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物质的变化只有产生新物质或不产生新物质两种情况,也就是所有的物质变化都有相同和不同之分。为 学生进一步探讨物质的变化作铺垫。   在设计教学本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我们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知道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生活在其中,可是学生对如此熟悉的身边事物根本就没有做过分析和推断,当然 也就不可能知道这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鼓励学生对身边事物(如教室内的各种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学生说黑板是金属,课桌是木头,灯管是玻璃。我就水到 渠成地抛出了物质的叫法。学生初步明白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同物质构成的。我把学生的视线进一步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如教室外),观察的物质也由 直接向间接转化,从而明白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在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相同或不同发生思维堵塞时,我适时引导:易拉罐形状变化了但它还是易拉罐,水结冰了但还是水。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变化的相同点是它们没有变成新物质,而火柴燃烧和铁生锈它们本身不存在了,变成了新物 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严谨思维,科学推断,从而构建物质与物质变化的科学概念。这样的教学思路真 正实现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过程,促使课堂教学向探究领域纵深发展。   我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在教室内外,让学生用举例的方法说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在此基础上再用易拉罐和水作为观察的标本引导学生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概括出这些物质的变化规 律。同样用火柴的燃烧,铁钉生锈为例子让学生发现它们变化的相同点是产生新物质了。我不失时机地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在具体的事 物中找规律,在找物质变化规律时认识事物,一切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点拨,在点拨时启发学生思考,一切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 导,活动贯彻教学过程,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物质及物质变化的科学概念。   三、灵活使用教材资源,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加真实有效。   从教学开始环节看,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外的物体分别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这更好地体现了我们身边的含义。在学生眼里,教室内外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校 园、教室就是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微小世界。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仔细观察后得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基本结论,这样做要比教材上的直接呈现结论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把科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之上,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具体化。再如教学第三个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的实验材料蜡烛和纸张想办法 使物质发生变化。要求学生先做完蜡烛的变化再领纸张进行研究。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一上来就把纸张放在火上烧,产生混乱。同时为了防止意外,我给每个小组里都 放了一张很小的纸用于观察纸的燃烧。   这样使学生既能自主探究,经历过程;又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明白物质的变化除了自然发生外,更多的是 人为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造成的。他们潜意识地感受到,人类活动必须促使物质变化向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一切损害人们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的物质变化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其中火柴这一材料既是学生观察燃烧这一自然现象的材料;又是点燃蜡烛,帮助学生造成物质变化 现象的辅助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多次用到火柴。这样选择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实用,学生好操作,观察对象相对集中的教学机智,更充分体现了活用教材,用教材 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的能力。为了防止学生无谓的点燃火柴引起课堂的混乱,我给每组的火柴盒里只有4根。在两次观察实验时其实也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