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
所属类别:历史人物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卒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杨万里——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历史人物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雷震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村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村晚》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牛)(小篆)这是个什么字?
生:这是一个牛字。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看这个字的第一笔两头弯弯的,就像牛角。
师:你真厉害!这是一个小篆“牛”字。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牧童诗《村晚》。这是宋朝诗人雷震在夏天的傍晚看到的一幅画面。自己朗读,先读准字音,再理解诗意,不理解的词义可以看下面的注释或查字典,最后把诗的大体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①池塘:池子的堤岸。 ②陂:池塘。
③衔:叼、咬。 ④浸:这里指“倒映”
⑤寒漪(yī):带有凉意的水波。 ⑥无腔:不成曲调。
⑦信口:随口。
学生自读,理解,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师:先来看这几个字:“陂”“衔”“漪”,谁来读?
生:(朗读得很正确)
师:谁愿意朗读整首诗?
生:(朗读)。
师:读诗歌的时候,要做到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读。
生:集体朗读。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生:池塘里的水很多,快要溢出来了。池塘边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他和山一起倒映在池塘里,很漂亮。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回家了,他吹着短笛,是那么的自由快乐。
师: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这首诗很美!一般读诗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一幅画面。正所谓诗是无形画。多读读,画面的印象更深。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映入你脑海里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自由朗读。
师:浮现画面了吗?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一幅很美的画面,晚霞倒映在池塘里,泛出一片金黄,一位可爱的小男孩骑着黄牛,慢慢地走回家去。
生:我看到的画面十分惬意,温柔的晚霞照耀着小山坡,照耀着清澈的池塘,一个小男孩横坐在牛背上,被这美丽的画面陶醉了,不禁拿起牧笛吹起了优美的小曲。
生:一幅欢快的画面令人十分喜欢,草一个劲地长着,花儿尽吐自己的芬芳,池塘里的水满满的,好象快要流出来了。山在夕阳的照耀下披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骑着黄牛的小男孩快乐地笑着,也欣赏着美丽的景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现形象,不出现牧童)
师:同学们,你们比一开始读诗时还要棒,看,你们已经把文字变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图了。这“草、水、池塘”,“山、日、寒漪”,“牧童、老牛、短笛”,这就是乡村田园的宁静和悠远。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这种意境。谁先来?
生:个人朗读。
生:集体朗读,读出乡村田园的宁静悠远。
师:难道我们读的就是这静静的画面吗?肯定不止这些。现在大家静静地读诗,品味咀嚼文字,除了读出静静的草、水、山、落日,还品味出什么呢?
生:自己朗读品味。
师:谁来说?
生:我品味出了快乐。
生:我品味出的是乡村景色的美丽。
师:你呢?
生:我品味到了乡村的傍晚很宁静。
师:第一句连用了两个“满”字,“草满池塘水满陂”,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涨满了水。两个“满”字,品出了什么?
生:草儿茂盛,在微风中摇摆着自己的身子。水多得快要溢出来了。
师:这是夏天的勃勃生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呀!谁来读出这生机一片!
生1:朗读第一句。
生2:朗读第一句。
师:“衔”字多妙!西沉的落日,夹在两座山之间,山好像也有嘴了,把落日叼住了。(简笔画了两座山)“山衔落日”,落日怎么画呢?
生:上黑板在板画上添画落日。
师:你们看,一个“衔”字,让山也有了生命的灵动!
再来看“浸”字,它把远处的山、落日和池塘融在一起了。山仿佛拉着落日一起浸到了水里,多么形象生动!谁来读出这生命的灵动?
生1:朗读第二句。
生2:朗读第二句。
师:读诗就是这样,能从一个个字中品出许许多多的意味。
就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田园晚景中,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放了一天牛的孩子出场了。听——牧笛悠悠从远方传来了!(动画)
牧童归来“横牛背”。怎样坐就是横牛背坐呢?
生:就是这样坐,(到教室前面示范动作)
师:牧童骑牛横坐在牛背上,有什么感觉?
生:很快乐。
生:很自由。
生:很舒服。
生:无拘无束。
师:牧童不仅横坐牛背,还在随意地不成曲调的乱吹一气。你知道“信口吹”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随便吹”。
生:就是“随心所欲地吹”。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回牧童,感受一下“信口吹”的感觉,我们手边没有笛子,不能“信口吹”,但是我们可以“信口哼”。(指名一学生)来,你来信口哼一哼。
生:(难为情地起立,脸红耳赤,非常尴尬,哼不出来)
师:(拍拍学生的肩膀,不以为然地)没有关系,我们随便哼一曲,哼你们教过的歌曲也行,哼自编的也行,哼口哨也行。(向学生投去鼓励的眼神),来,你试一试,只要你哼出第一句,你的感觉马上不同。
生:(依然低垂着头,更加尴尬,张口结舌,就是哼不出来)师:(灵机一动),你知道你为什么哼不出来吗?因为你现在站在这里,我们都盯着你,看着你,你感到不自在,只要你坐下,肯定感觉不一样,(示意学生坐下,教师转向全体同学)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来当一回牧童,你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信口哼吧!(那位学生如释重负地坐下,而教室顿时响起了一片美妙的童声,那位同学情不自禁地也随着大家哼唱起来。)
师:(示意同学停止哼唱)同学们,刚才我听到了你们愉快的哼唱,你们能否告诉我,你们在信口哼的时候,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特别轻松。
生:我感觉很愉快。
生:我感觉无忧无虑,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 生:我感觉自己就成了牧童,似乎手上就举着一枝短笛。
师:同学们,你们的感受很准确,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牧童的生活啊!这样的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啊!大家读着读着,一些词被我们发现了,是哪些词?
生:满、衔、浸、横牛背、信口吹。
师:可见,田园是静谧的,但不是死寂的,它充满了盎然生机,充满了生命活力。乡村、池塘、牧童、短笛,这就是天人合一,怡然自得呀。田园真是伟大!大家再放声朗读,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画面是不是都动起来了?
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
师:就在这样一个乡村傍晚,牧童横坐牛背倾心吹笛的画面已经深深映入我们的脑海中。
师:我们读着《村晚》,自己仿佛也来到了乡村田园,成了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牧童了。我们就来当一回牧童。清晨,红太阳从东山爬上来了,我们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来到山坡上、草地里或者河岸边,把牛一放,任它吃草,这时你们可以快活的嬉戏、玩耍。你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什么呢?
生: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生:从一个山坡上滚下去,那种感觉肯定十分美妙。
生: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去小河里捞鱼。
师:牧童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
傍晚,夕阳西下,贪玩的牧童还没回家,妈妈在田头喊着:山娃,该回家吃饭了——
生:(扮演山娃回答)好的妈妈,我马上回家了。
师:山妹,该回家吃饭了——
生:再等一等,我还没玩够呢!
师:牧童的心境就是这样安然自乐呀!看,夕阳西下,牧童骑着牛,吹着短笛回家了!(播放动画)
师:诗人雷震看到牧童这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很喜欢。
生:很羡慕。
师:自古以来,牧童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悠然自乐的心境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牧童诗也就越来越多。除了这首《村晚》,你还读过什么?我们讲义上有一些,选择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扶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唐 ·栖蟾
师:快乐时就大声地说“我好快乐”。来,再读一遍,读出这种安然自乐的心境,读出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生:第二遍朗读。
师:(当学生读到“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时问)唐代栖蟾的这首牧童诗中说“何人得似尔,无事亦无非”,意思就是说——
生:能够像你这样自由地生活,那是多么快乐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