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分类卷 专题十五 古诗词曲鉴赏(模拟篇)
一、(阳泉模拟)赏析《浣溪沙》,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_。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伊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东营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汉中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儿“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遥招手”者是谁?为何“遥招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天水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一句中诗人因什么而“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滨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由哪个句子可知是这个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自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是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
B.写作此词时,作者刚刚四十岁,而词中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
C.全文围绕“狂”展开。从中可见作者“形象狂”“场面狂”“志向狂”。词作尽显作者豪迈昂扬的词风特色。( )
D.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直接明快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
E.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
2.自选角度,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杭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除夜二首(其一)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1.诗歌一二句“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永康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乙】三日①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②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③,直到门前溪水流。
【注】①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②永和:东晋穆三日乘舟访友,故用此典。③桃花岸: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喻李九是隐士。
1.【甲】诗首句中“________”字使诗人所见的两种景物动静结合、交相映衬;【乙】诗首句中“________”词照应了第二句中的“荡轻舟”。
2.两首诗都用了“桃源”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怎样共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云南普洱思茅三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谈谈你对“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承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篇
一、
1.对比
2.“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二、
1.破
2.刻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1.寂寞、苦闷、凄清。
2.表达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和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
四、
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作铺垫。
2.第一问:垂钓儿童 或:小儿 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五、
1.C解析:“儿子”未撒谎,亦无“承认了错误”。
2.“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忧。
六、
1.暮春时节;风住尘香花已尽
2.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采用夸张性的比喻,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七、
1.A.√ B.× C.√ D.× E.√
2.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角度一:描绘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角度二:抒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角度三:运用修辞。比喻,雕弓如满月,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作者勇猛有力的力量,表明决心。引用,用“射天狼”,委婉地指出边防重点。表达了作者有杀敌报国的愿望。(任选一个角度,内容具体,表述明确即可;从其他角度赏析,合理亦可。)
八、
1.凄凉、孤苦。
2.“多事”“随节换”写出诗人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聊堪喜”写出诗人漂泊异乡而眼下暂得欢愉的慰藉和吃惊;“看春生”写诗人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九、
1.隔 雨歇
2.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
十、
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词人离开故国后,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2.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极沉痛的心语。
十一、
1.“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2.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