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做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是千百年来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导入新课
传统节日为我们的生活添加斑斓的色彩。家庭的温暖,亲友的深情,都让我们感到浓浓的惬意。
第一单元
北京的春节
过节和观灯
虎丘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各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特点,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2、掌握作者的表现手法,如描写、说明;写作手法,如对照;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过节和观灯》、《虎丘记》三篇文章和语文综合活动。它们共同展示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
按时间的顺序记录人们一年之中最为多姿多彩的一段社会生活,从而突显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节日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过节与观灯》:
作者从描写“闹龙舟”、“观花灯”等热闹景象,突显“中秋节”、“元宵节”这两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虎丘记》:
通过描写中秋节苏州人游虎丘的热闹景象, 展现出作者“百姓之乐与名胜之美是相辅相成的”这一观点。突显万众齐聚虎丘过中秋的热闹场景。
课文精讲
北京的春节
1、文章中是以怎样的文章结构描述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
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描写了 腊八——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残灯末庙的景象。凸显春节的热闹与隆重。
北京的春节
2、文章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说明、议论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描写
北京的春节
3、如何理解“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来面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流变。一方面,他认同文化是随着进步而进步的,旧的文化需要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他又担心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只剩下了原有的空壳而没有了传统的底蕴。因此,作者发出这种感慨。
过节和观灯
1、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来源于江南,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闹龙舟”的风俗为何却一直盛行于江南呢?
一是江南多为河流湖泊,人们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将船做为他们的只要交通工具。
二是北方相比之下较为寒冷,不适宜“赛龙舟”这样的活动。
过节和观灯
2、作者为何对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有特别深的记忆?
第一,沅水区域的“闹龙舟”是最有特色的,很值得一看。
第二,作者曾亲身经历过沅水区域的“闹龙舟”对其具有独特的情感。
第三,作者喜欢“闹龙舟”这一民俗,并且很怀念早年的这一体验。
虎丘记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哪个画面?
重点描写了月夜赛歌的场面。由喧闹到幽静,呈现出一幅有层次感的动态画面。
2、怎样理解“乌纱之横、皂隶子俗”?
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作者厌恶官场,享受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民俗文化简介
一、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民间最热闹、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时也称“元旦”。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曾这样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1、“年”的由来
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有一种最凶猛的野兽叫“年”。每年冬尽春来的时候它就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威胁。人们为了对付它,就在腊月三十晚,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来赶走怪兽。第二天一早,人们为此互道平安,彼此祝贺,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节日了。
2、春节风俗
北京有这样的歌谣: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满香斗;三十日,通宵坐;
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
迎新春
3、各地风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民俗风情各不相同,有的风俗在现在看来,多少都有点陋习,但他们共同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与企盼。
满族
满族分为“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四旗人在门上贴对应颜色的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蒙古族
蒙古族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产各种奶制品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集聚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要多吃多喝,酒肉剩的越多越代表新的一年酒肉不尽。
手扒肉
马奶酒
布衣族
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有这样一个风俗,就是除夕晚上通宵到天亮,姑娘们便挣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可以得到人们的祝福。
哈尼族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的妇女们就要忙着做一种用糯米做的饼子,供春节的时候享用。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在过节这天穿上漂亮的衣服去荡秋千,呈现一片祥和的景象。
4、春节的传统食物
年糕多为南方地区的食品,以南方特有的糯米磨粉而制的,取“年高”之意。
饺子最初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春节食品,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二、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来源于江南,经过历史的长河,最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缅怀屈原……
1、端午的由来
关于端午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死后为蛟龙所困,人们为驱赶蛟龙,便向江中投入粽子。这个习俗流传了下来,粽子便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标志。
2、端午的习俗
赛龙舟
龙船
菖蒲、艾草:
这是驱杀邪魅的两种武器。端午这一天,人们起早到附近山上采些回来,悬于床头帐外,或用于扫床下。
3、端午的传统食品
家常粽子一般是用糯米包成的白粽子,用粽叶包成棱角形,蒸熟后沾白糖食用。不同地区包粽子的材料有所不同,各有其特色。
三、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便是我国的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张灯结彩来欢庆新年以来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这一天又称做“灯节”。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所以人们在这一天里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1、元宵节的由来
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提倡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人们逐渐以花灯作为元宵节的标志。
花灯
2、元宵节的习俗
闹元宵
赏花灯
耍龙灯
3、元宵节的食物
元宵,也称“汤圆”。传统的元宵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包成球形,煮熟即食。有团团圆圆之意。
四、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明月当空,家人齐聚一堂,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月饼便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标志。
1、中秋节的由来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十个太阳,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名为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他的神勇引来不少志士前来拜师学艺,不料,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了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即刻升仙。后羿将不死药交给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蓬蒙趁后羿不在之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危机之时,嫦娥将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刻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便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坐在院子里向月亮望去,希望可以看到他美丽妻子的身影。
2、中秋节的习俗
每逢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便在庭院摆出月饼、水果等,全家齐聚一堂,边赏月,边畅谈,其乐融融。因此,中秋又称为“团圆节”。
3、中秋节的传统食物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1966),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老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曲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资料链接
主要作品: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老张的哲学》
《赵子传》
《老舍文集》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当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 《边城》、 《湘行散记》、《八骏图》、 《凤凰》等。
《端午日》作者沈从文,凭借对湘西端午习俗的深入了解,按照时间的顺序,描写了端午这天,人们赛龙舟和赶鸭子的场面,展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端午节,突出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
《端午日》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文学成就居三袁之首。好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在游历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主要作品:
《虎丘记》
《初至西湖记》
《满井游记》
《珊瑚林》
拓展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北回,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站气候,共说此年丰。
七夕
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正月十五夜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怨。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高处不胜寒!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东坡
梳理探究参考答案
一、透视文学作品中的节日
提示:
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同学们从文学中提取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因此,要求多从“民俗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和点评。
参考作品: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琦君——春酒
余光中——中秋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季羡林——春节
丰子恺——过年
诗词
文章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杜牧——清明
王安石——元日
秦观——中秋月诗
二、探究传统节日的流变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化在“变”,风俗也在“变”。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些流变让人喜爱,有些流变则让人疏离。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审视,选择一种节日来谈论自己的观点。
提示:
参考题目:
《家乡的春节》
《传统节日活动中的迷信批判》
《传统节日的过去、现在、将来》
三、赏析传统节日诗文
提示:
传统节日诗文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人们精神情感的重要影响。在宏扬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传统节日诗文进行赏析,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读后感。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户。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参考作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渲染了春节的欢庆祥和。“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千门万户瞳瞳日”,表现出人们拥有美好前景的向往。“总把新桃换旧符”,与首句呼应,表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