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第六单元 教学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第六单元 教学课件(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1 13: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导入新课
我国的民间信仰与禁忌文化习俗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嬗变和演进。然而,21世纪的我们,无疑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理性分析、辩证地对待历久弥新的中国民间信仰和禁忌带来的文化现象。
第六单元
短文两篇
妈 祖
捉 鬼
学习目标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间信仰和禁忌文化的认识水平及判断能力。
2、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迷信活动,理性地看待它、认识它。
3、推崇面对不正确事物敢于揭露、敢于批判的精神。
单元概述
文章以“民间信仰与禁忌”为主题,编排了《西门豹治邺》、《越巫》、《妈祖》、《捉鬼》四篇文章和语文综合活动。民间信仰与禁忌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有的是伪科学,而有的却是一种对精神品质的追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我们正确看待民间的信仰与禁忌,对其做到理性地判断。
《西门豹治邺》:
作者通过对西门豹大胆破除迷信、除弊兴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这种蒙昧、迷信的欺骗现象,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越巫》:
文章通过描写越巫装神弄鬼、欺骗百姓,最后被恶少装鬼吓死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句古训,在当今,仍具有警世作用。
《妈祖》:
作者用简洁、朴实的语言,从故乡祭奠妈祖的盛况及其中的民间文化活动写起,记述了妈祖的历史及文化内涵,从中表达出作者对妈祖的无限敬慕之情。
《捉鬼》:
文章从高老太爷生病后名医用药并不能减轻他的病痛,来引出“捉鬼”这一封建迷信活动,告诫我们生活中不乏许多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都是民俗文化中的不科学因子,我们要敢于批判,敢于揭露。
课文精讲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在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这是封建时代一个除弊兴利、破除迷信的故事,但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当今社会仍存在这种蒙昧、迷信等现象,我们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文化知识来破除这些迷信、骗局活动。
越 巫
怎样认识越巫这个人物?
在越巫生长的环境来看,他之所以能行骗成功,与众人“病不求医而求巫,病不医病而驱鬼”的心理有很大关系。他是相信世上有鬼的,虽然经常妖言惑众,但当他遇到“真鬼”的时候,却被吓得魂飞魄散,这种自欺欺人,可悲可笑。
妈 祖
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对妈祖的敬慕之情的?
①我故乡莆田出生一位举世闻名的女神:妈祖。故乡的人们亦往往称她为姑妈。
②凡所到处,如有妈祖庙,必前往拜谒。
③念及这里是吾乡一位胸怀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的大志的女子与故土告别之处,老实说,心中自然出现一种虔诚和崇敬之情。
④实际上她代表我国人民的某些优秀品质,其中包括护国庇民的品质,她之所以被神化,正代表了我国人民对于此等品质的无限尊崇和敬慕。
捉 鬼
如何认识本文中的迷信观念?
文章中,在医药对老太爷的病并没有多大效力的时候,陈姨太等人就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了,从某个意义上说,这就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封建迷信的体现,它反映的是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科学文化又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生命等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便转为一种迷信的观点。
民俗文化简介
  民间信仰和禁忌的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代表一个丰富的文化史。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在中国民众间对神、祖先、鬼的信仰,而民间禁忌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民间信仰和禁忌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民间信仰
1、民间信仰的含义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民间信仰是一个综合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而中国的民间信仰更多的是非宗教信仰,信奉“有神论”。
2、各民族的民间信仰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在民间信仰上也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俗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系。
彝族
彝族用打鸡卜来占卜吉凶祸福。用锤将一只鸡打死,抛出门外,观鸡身定吉凶。鸡头向外为吉,向内为凶。横向为不吉不凶;鸡身侧卧或粘地为凶,坐或立为最凶。
藏族
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信教必须经常念经,但很多人不识字,于是便转经轮,转发一圈经轮,相当于念一遍。因此,转经轮成为许多藏人的日常活动。
羌族
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土家族
梅山神是土家族信奉的猎神,猎人出猎前都要先祭祀他。传说古时候有一名叫梅嫦的女子,上山打柴,遇到老虎,她拼尽力气,最后打死老虎,为民除害。后来人们奉她为山神,加以祭祀。
民间禁忌
1、民间禁忌的含义
民间的禁忌与“忌讳”同义,但忌讳更具通俗性,禁忌是人们由于心存忌惮而表现出来的自我“抑制”现象,它属于一种民间的自然状态下的禁制形态。
2、民间禁忌分类
(1)自然崇拜:把大自然中的自然力或自然物看成不可侵犯的事物,加以崇拜,如对日、月、星、风、雨、水、火、山、石等物的禁忌。
(2)图腾崇拜 :把某种动物或植物看作与本族祖先有近缘关系的神圣物,便形成了严禁捕杀或禁止冲犯等禁忌。
(3)祖先崇拜 :对祖灵的崇拜所派生的关于祖先象征或遗物的禁忌。
(4)鬼神崇拜:对于所谓的鬼、怪之类产生的畏惧或崇拜导致对言行及其活动场所的禁忌。
(5)命运崇拜 :对命运产生的迷信派生出来的吉凶祸福观念所形成的禁忌。
3、各民族的民间禁忌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民族禁忌,只有充分尊重各民族禁忌,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民族团结。
彝族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 ,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魂归祖界。
彝族
蒙古人忌讳别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
蒙古族
苗族
苗族人在门口悬挂草帽或插青树叶时,客人不要进屋。在举行婚丧祭祀等仪式时,客人也不能进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妇,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 ,而需绕行。
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如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等。
傣族
民间迷信
1、迷信的含义
⑴ 迷惑地信服,不了解而盲目地相信
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站在“科学家”的脚下,对他所说深信不疑,不去加以验证就是迷信的表现 。
⑵ 泛指盲目地信仰崇拜
迷信常常使人看不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盲目地将“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说法付诸于积极不懈的行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有人迷信地心说、日心说,有人迷信牛顿力学等。
2、迷信的特点
迷信蒙蔽人们的双眼,使人们失去分辨能力,不能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若对某种现象或说法信以为真,就会坚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盲目对“信仰”和“崇拜”的事物付诸积极不屑的行动。
资料链接
《搜神记》是一部古代志怪小说集 ,内容十分丰富,有神仙术士的变幻,有精灵物怪的神异,有妖祥卜梦的感应,有佛道信仰的因果报应,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等。

《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是东晋史学家,文学家,祖籍河南新蔡。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和艺术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能诗文,善作俚曲。主要作品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 等,而《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
蒲松龄故居
《山海经》是一部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化、巫术、宗教等内容的先秦古籍,除此之外,还记录了有关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的内容,和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
拓展阅读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吉祥寺僧求阁名
苏轼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哪得似花江。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送参廖师
苏轼
欲令试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
鹊桥仙
秦观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金风玉露一相逢,
忍顾鹊桥归路。
银汉迢迢暗渡。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咋咋:惊叫的声音。)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宋定伯捉鬼》 精彩节选:
梳理探究参考答案
一、探究民间信仰
提示1:
妈祖一生救急扶危,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她被人们世世代代地尊为女神,并不是人们推崇迷信,而是被妈祖所具有的品质所折服。像这样的“神仙”还有很多,搜集资料,了解一下他们都分别象征什么。
参考资料:
月下老人是我国神化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又称“月老”。民间把月下老人当成司婚之神来膜拜,因为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
提示2:
迷信是原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狭义的迷信,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而现在的迷信被定义为没有判别能力,对事物本质分辨不清,也指对某些事物产生特殊的爱好,相信至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怀疑的地步。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关注生活中的迷信活动,理性地看待它、分析它。
提示3:
古人认为人死了,其体魄归于地为鬼,其气发扬于上为神,认为此气仍有知觉,能享受人间的祭祀。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的某些地方仍被流传,从对“鬼神”的态度便能折射出人们的性格与心理。大家就此讨论对于“鬼神”的看法,以及它反映出人们怎样的心理。
二、探究语言禁忌
提示1:
禁忌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在古代名字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看重的是把它当作一道护身符。搜集资料,列举一些关于名字禁忌的例子。
提示2:
在如今这样一个科学发展的社会里,身边不免会出现一些生活禁忌,如出行禁忌、饮食禁忌等,注意身边的避讳现象,收集一些避讳语言。
提示3:
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符号,它在表明意思的同时,人们也给它添上了神秘的色彩,将文字也同生活和事物一样看待,因此古代的文字也带有迷信色彩。“以古老的文字迷信为”为题,展开讨论。
提示4:
古时候人们对死亡等自然现象赋予神秘的色彩,误以为语言与事物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因此尽量避免提及不吉利的事,或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替代某些禁忌语 。一般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委婉语在现代生活中时常出现,大家可以收集一些,加以学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