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导入新课
北京与上海,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而且在文学世界里这两座城市也是为文学家所喜爱。从上世纪开始上海的文人就致力于书写上海的士子工商,而同时代的北京文人则致力于描写外乡人的思乡之情。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第15课
《子夜》
第16课
《骆驼祥子》
1、了解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发展情况。?
2、掌握都市题材小说的特点与文化底蕴。
3、了解《子夜》与《驼驼祥子》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1、仔细阅读相关选文。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大地城市化情况。
2、结合课外阅读寻找与之相关的书籍,并小组讨论交换读书心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观。
单元概述
本单元要学习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两部小说《子夜》和《骆驼祥子》的节选。《子夜》以都市中阶级的梳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斗争,来表现一个急剧变化发展的城市;《骆驼祥子》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平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悲剧,而且对城市文明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吴老太爷进城
作品学习
15《子夜》
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动手写起小说来。遭遇退稿多次后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并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代表作品:《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 《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 《谈月亮》 《雾中偶记》《大地山河》等。
《子夜》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三个月内重印四次。它的完成标志着茅盾创作的成熟,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重要的是自《子夜》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社会剖析派。
作品概述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部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角,并且详实的记载了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城市场景。它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第一次以相当可观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文学史地位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纵向而言来看,是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着笔在于打击内忧:工人罢工,外患:外国资本,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所击败。
主要内容
横向而言,描写的层次场面极多。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曾沧海、冯云卿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 ,纷杂错乱。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幕。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跟镜头”似的表现手法,从吴老太爷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封建遗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时的强烈不适感。
这一节在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充分利用了色彩与声音的描写,鲜明而生动地写出了吴老太爷初进上海时的心理感受。那“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放射着强光的汽车,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怪异而荒诞,充分写出了大都市的汽车与霓虹灯对吴老太爷这样一位“古董”的巨大刺激,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维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就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父与子的冲突”又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作品分析
这回到上海来,他是迫不得已。土匪嚣张,红军也有燎原之势,儿子觉得让吴老太爷卧病家中,实在不妥当。而吴老太爷半步也不能动,只能听任别人摆布。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他精心培养的“金童玉女”──四小姐与七少爷 。然而,在坐汽车回家的路上,大上海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景象就给吴老太爷极大的刺激。
他的心脏狂跳,耳晕目眩,结果导致脑充血,一命呜呼。此后吴府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人们纷纷前往吊唁。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得以集中露面,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
吴荪甫,这是一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人”形象,是个有胆识、有手腕、有魄力又懂经营之道的“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一个与旧的封建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本家形象。
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明强干,有雄心,敢冒险,是一个铁腕人物。他有雄厚的财力,很有才干,曾留学欧美,懂得一套企业管理的学问、本领。他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要和倾销中国市场的外货竞争。为此,他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家孙吉人、矿业资本家王和甫一起建立起了兼办金融和实业的益中信托公司。
他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内外夹击,使得益中公司处于严重经济危机的境地。民族工业艰难无前途的困境,使得精明刚强的吴荪甫也变得迷惘空虚、软弱无力了。
这一节描写充满了象征意味。因为乡间土匪猖獗,他不得不屈从儿子的安排,身不由己地来到上海。结果到了就受不得刺激,一命呜呼。作者这样写其用意就在于告诉读者,吴老太爷不过是一具封建的僵尸,一见到空气就风化了,上海是专门“风化”像吴老太爷这样的人的地方,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新兴力量的强大。
吴老太爷
1、构思宏伟,深入地反映阶级矛盾和斗争,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子夜》在整体结构上采用的是《红楼梦》式的“一树千枝”的结构形式。
2、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多样化手法。尤其着重的是茅盾著名的“心理分析”手法的描写。
艺术特点
3、塑造了吴荪甫这样一个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
4、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社会剖析派的写作范式树立。茅盾在《子夜》之后形成了社会剖析派的写作特点,并形成了左翼文学界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派别。
资料链接
茅盾的《子夜》自1933年1月初版直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对其评价也存在不同声音,但总的来说得到了文坛的充分肯定。当时不仅批评界和文学史著作给予很高评价,其销售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据孔海珠在《〈子夜〉版本谈》中的统计,仅在新中国成立前不到20年的时间内,不同版本的《子夜》就印行了22次,估计总数在10万部以上。
评价
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文艺思潮的变迁,对《子夜》评价也发生了严重分歧。一时间,贬低茅盾,尤其是否定《子夜》的声音甚嚣尘上。有人认为《子夜》的创作是主题先行,甚至有人认为《子夜》不过是“一份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这一现象与张爱玲及其作品在此期间所受到的持续追捧形成了鲜明对比。
《子夜》是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但它又具有中国其它左翼小说和现实主义作品所不具有的一些特点。
其一,大视野地反映当时中国的社会现象。茅盾力求大视野地反映富有时代感的现实生活。通过《蚀》《虹》《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自“五四”前后至抗战前后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均在他的笔下有所反映。
其二,着力于经济现象的剖析。《子夜》反映了广阔的生活,但其独到之处还不仅在于反映生活的广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够通过社会经济现象的剖析使其对于生活的反映达到相当的深度。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军事又是政治的继续,精神文化的变革也要受着经济生活的制约。因此要想深入地反映一个社会,就不能不去反映这个社会经济领域的矛盾和走向。
当然,《子夜》对于中国社会现象的反映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关于赵伯韬对益中信托公司金融封锁作用的描写,就给人渲染过多而落实不足的感觉。这是茅盾当时所接受的左翼理论强调外国资本的负面影响较多,而茅盾的实际生活观察难以与之相符这一矛盾在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子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前景的预测,其中固然包括了许多合理的成分,但也难免夹杂着一些“左”的或者乌托邦的因素。所以我们今天借鉴《子夜》的创作经验,不应当完全接受其表现的思想内涵,更应当继承其敢于走进经济领域以揭示社会基本矛盾的创作精神。
一、
选文中有关上海滩的情况,是通过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示的,是一个从未进过城、对现代大都市充满抵触情绪的“老古董”眼中的城市,一个光怪陆离、伤风败俗的地方。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二、
本题是自由发挥题,体会与揣摩吴老太爷的心理活动,作出合理的推断,主要要点是:混乱、慌乱、不适应、难以接受、冲击、忙乱。
高妈
16《骆驼祥子》
老舍
作者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老舍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关注城市底层贫民的命运。《骆驼祥子》是他小说中城市底层贫民形象系列的典型代表。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平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悲剧,而且以一个现代作家的眼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作品概述
《骆驼祥子》让我们看到,一个淳朴的农村小伙子在现代城市文明的挤压下,是怎样一步步堕落的。
主要内容
祥子是个老实、木讷、硬朗的年轻汉子,从农村出来到北平拉洋车。他惟一的志向是省出钱买一辆自己的车子来拉。可是他刚刚买了一辆,就糊里糊涂被拉了丁,车子也被人夺走了。有一天夜里,他趁机从军营里逃了出来,还顺手牵来了三匹骆驼,但慌张之中只贱卖了三十五元。
为了再买一辆洋车,祥子更加卖力拉车,甚至开始硬抢老车夫的生意,这是他以前根本不屑做的。刘四爷那个又丑又凶的女儿虎妞引诱了他。祥子一想起这事就感到很羞耻,就离开刘家到曹教授家拉私人包车。正当他日子走上正规之时,虎妞又找上了他,还骗他说自己怀孕了。
课文节选自《骆驼祥子》的第八章。巷子在第一次买车不成之后拼命挣钱在一个杨先生家里拉包月,可是却忍不了他的两位姨太太的暴力,不得以祥子离开了杨家。这时他又遇到了曹先生开始给他拉包月,还是坚持自己的挣钱买车大业。与此同时曹家的高妈正在开导祥子教给他如何生活。
选文内容
作品分析
本课内容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心理描写。祥子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是一个心中有数却不善言谈的人。全文当中没有祥子一句话,甚至整部小说也没他几句话,而是通过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来描写祥子的心理,描写填补了所留下的“话语空白”。
祥子是旧中国农村破产后进城贫民的典型形象。他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买一辆自己的车是他惟一的生活目标,“足壮与诚实”是他安身之本。无论是外人:大兵、土豪还是内子:虎妞都在欺骗他。本来有个恩人却还是如同他喜欢的小福子一样都被社会吞没。除了堕落祥子一无所得,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无声的出现,又无声的消失。
祥子分析
祥子的目标只是个人目标,也只愿通过个人奋斗达到这个目标: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不得哥儿们”,这就使他很难从更宽、更广、更深的层面来思考自己的出路。不与人争辩、不与人接触,是他忍让苟且的表现。这种性格,导致他面对社会缺少明智的认识,这就决定了他或许能够承受自我所加的任何压力,但面对外来的力量,却是既无谋也无智。
失败原因
祥子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本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1、结构紧凑,落笔谨严。
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
艺术特点
2、《骆驼祥子》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祥子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但心中却有秆秤,心理描写恰恰也就突出了他的这种性格。结合着情节的发展,采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刻画他的心理变化:或通过简短的对话来表现,或通过具体细微的动作来揭示,或借助别人的眼睛和话语来反映,或借助景物的变化来衬托。
3、京味小说的代表之作。
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写。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虎妞筹备婚礼的民俗的交代;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一、
祥子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少言寡语,埋头苦干。对高妈,他是佩服的,但他不愿意像她或方太太等人那样把钱拿去放贷或者存到邮局、银行里。他觉得还是在自己手里踏实。虽然不能生利,可保险丢不了。这些细节描写,充分揭示了祥子的性格与思想观念。他虽然进了城,可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还停留在乡村,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对商业行为与现代文明,他是不信任、充满怀疑的。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文坛的新感觉派是中国都市文学的开拓者,它们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发展。《子夜》等小说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与新感觉派不同,茅盾善于以都市中阶级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斗争,来表现一个光怪陆离、急剧变化和发展的城市社会。
理论学习
老舍所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城市文学。作为一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满族子弟,老舍着力表现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命运,关注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与思想感情,描绘北京普通市民全景式的日常生活,以及老北京的风俗民情。北京是老舍生活的土壤,而老舍所创造的市民世界又成了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京味小说”的源头,“城与人”就这样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文学史研究界有“海派”文学之说,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星期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甚至有人将鲁迅、茅盾等人也归入海派。历史上,海派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挑起“京海之争”的沈从文等人对海派的定义是“道德上与文化上的”“恶风气”,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相结合;鲁迅则指出: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海派
总体看来,人们将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都当作了海派,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因,予且等人,而忽略了他们在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若从艺术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杜衡、戴望舒伟代表的现代派,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
拓展阅读
一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 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或是拉
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比这一派岁数稍大的,或因身体的关系而跑得稍差点劲的,或因家庭的关系而不敢白耗一天的,大概就多数的拉八成新的车;人与车都有相当的漂亮,所以在要价儿的时候也还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这派的车夫,也许拉“整天”,也许拉“半天”。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 。夜间,当然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精神与本事;钱自然也多挣一些。
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恐怕就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他们的车破,又不 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 自己的嚼谷。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在这里,二十岁以下的——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行儿——很少能到二十岁以后改变成漂亮的车夫的,因为在幼年受了伤,很难健壮起来。
他们也许拉一辈子洋车,而一辈子连拉车也没出过风头。那四十以上的人,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 后,他们渐渐知道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应变,走 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可是这点光荣丝毫不能减少将来的黑暗,他们自己也因此在擦着汗的时节常常微叹。不过,以他们比较另一些四十上下岁的车夫,他们还似乎没有苦到了家。
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把本钱吃光的小贩,或是失业的工匠,到了卖无可卖,当无可当的时候,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一边拉着人还得一边儿央求人家原谅,虽然十五个大铜子儿已经算是甜买卖。
此外,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生于西苑海甸的自然以走西山,燕京,清华,较比方便;同样,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北苑;在永定门外的走南苑…… 这是跑长趟的,不愿拉零座;因为拉一趟便是一趟,不屑于三五个铜子的穷凑了。可是他们 还不如东交民巷的车夫的气儿长,这些专拉洋买卖的讲究一气儿由交民巷拉到玉泉山,颐和园或西山。气长也还算小事,一般车夫万不能争这项生意的原因,大半还是因为这些吃洋 饭的有点与众不同的知识,他们会说外国话。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