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出于对神怪的好奇和未知世界的探索都倾心于描写异世界。然而在写作之中这些鬼狐险怪不自觉的就带上了作者对于世事的看法与感知。于是产生了“探神说鬼寄幽怀”——借鬼狐直言现实,借神怪讽刺现世。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那个未知的神幻的世界。
导入新课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第三课
《西游记》
第四课
《聊斋志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
2、领略奇幻世界的魅力,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以及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3、全面掌握《西游记》的作者、创作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知识,欣赏《西游记》出色的人物塑造手法和语言表现方式。?
学习目标
4、全面了解《聊斋志异》的作者以及艺术成就,并通过精读《香玉》和《王六郎》,欣赏《聊斋志异》感人至深的人神之恋和人鬼交往。
过程与方法
1、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将课外阅读的结果展示到课堂中来。
2、采用小组结合的方法讨论《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的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交友观和人生态度。
2、加大课外阅读力度,加深对中国传统小说的了解。
崇尚奇幻,张开想象的翅膀,《山海经》到《阅微草堂笔记》,从神话传说到神鬼小说,中国的文人一直致力于描写未知的神怪奇幻世界。在历史长河中,大量的神鬼小说流传下来。《西游记》和《聊斋志异》是其中的两个高峰,在神鬼之间写人间之事,神鬼与人的友情亲情甚至比人与人之间更为可贵。
单元概述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作品学习
3《西游记》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终于补岁贡生。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王府纪善,可能未曾赴任。晚年放浪诗酒,终死于家中。他长期过的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经济状况不好。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生平介绍
吴承恩故居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目前只遗留后人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目前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神话小说。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孙悟
作品概述
《西游记》 剧照
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内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
作品分析
课文节选的部分叙述了牛魔王之子红孩儿听说唐僧肉可以“延生长寿”,于是设计抓了唐僧,而孙悟空面对红孩儿的三味真火也无计可施,最终凭借观音的力量收服了红孩儿,这也成为后边火焰山借芭蕉扇、破儿洞取落胎泉破费周折的起因。
孙悟空
姓名:孙悟空
年龄:324岁以上
装备:如意金箍棒(也称定
海神针,重13500斤)
法术: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火眼金睛、定身术、五行遁术……什么都能变的猴毛。三根救命猴毛(观音所赐),是他最为厉害的武器。
人物形象分析
红孩儿
姓名:红孩儿(外号圣婴大王)
父亲:牛魔王 母亲:铁扇公主
绝技:三昧真火
事迹:生擒唐僧、火烧孙悟空、 假扮观音
结局:成为观音坐下善财童子
写作特色
1、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类型,影响后世的讽刺小说。
它的借艺术世界的虚幻美好讽刺现实世界的污浊不堪成为后世讽刺小说的惯用手法。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2、塑造人物形象各有特色。
《西游记》成功塑造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孙悟空是中第一主人公,猪八戒是人物中最贴近现实人世的形象,二者互为补充。
3、“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全书喜剧感强烈,充满诙谐气氛。
资料链接
《西游记》的版本
1、原著
(1)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
(2)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3)悟一子评点西游真诠
(4)悟元子批语西游原旨
2、 续书
(1) 续西游记
(2) 后西游记
(3) 西游补
(4) 新西游记
3、历史资料
(1)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永乐大典》之《西游记平话》片断 《梦斩泾河龙》
(3) 销释真空宝卷
(4) 朴通事谚解(节录有关《西游记》的部分)
(5)《西游记杂剧》(杨景贤)
(6)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阙名)
(7)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鼎臣)
(8) 西游记传(杨致和)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一、孙悟空,长得一副毛脸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等习性。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但千变万化,往往还要露出“红屁股”或“有尾巴”的真相。他是一只神猴,却又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英雄。他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乃至如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遵守“男不与女斗”的规则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
二、
《西游记》的作者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观照笔下的神幻世界,因此,对于社会现实有所揭露和批判。本文中,山神土地所受的种种盘剥,其实影射了现实中豪强霸占一方,巧取豪夺,令民不聊生的现实,而作者嘲笑算命不通的“卯酉星法”,嘲笑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讽刺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世态炎凉,也体现了作者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调侃。
三、
还有一些,但并非对于社会人生的调侃,而是书中人物的互相调侃,为课文增添了一些诙谐、幽默的氛围。比如:?
行者向前道:“师傅只管走路,莫缠什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
沙僧道:“是个灯草做的,想被一风卷去也。”?
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
? 八戒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
4《聊斋志异》
香玉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除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祟书》等。
作品概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内容丰富模仿的迹象明显,但是蒲松龄加入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并删除了一些糟粕内容,所以传达出了独特的意蕴,体现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功底。
《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将鬼魅狐妖的事物人性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短篇传奇志怪文学的写作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多变富有情趣,文笔冼练,叙事层次感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
思想内容
1、抒发现实公愤,讽刺贪官污吏。贪污腐败,人世变化,冷暖世事等都有所体现。如《促织》、《席方平》。
2、勾画考场考官的无能昏庸,揭露科举黑幕。作者19岁进学,只有虚名没有功名。借鬼狐之说抒发内心郁闷愤慨。如《司文郎》、《于去恶》等。
3、妖鬼和人类的相交。或是单纯的书生与鬼狐花妖相交并成为朋友和夫妻,如《绿衣女》《香玉》;或者是书生受他们的恩惠成就一番事业,如《凤仙》等。
4、阐释伦理道德。如《乔女》和《田七郎》等。
写花精的几篇小说,主要包括写牡丹花的《葛巾》《香玉》,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相对于写狐鬼的小说,这些作品少了一些阴森和鬼气,多了一份飘逸与芬芳。《香玉》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
作品分析
《香玉》
黄生久居山中看到艳丽的香玉,心生爱慕。但是当香玉被挖走文中格调转冷。
冷
暖
香玉复生。与黄生定下生死之约。虽然是牡丹花精,但是一旦牡丹被小道士砍死耐冬也伤心而死。黄生死后也化为一棵牡丹,死而重生。
结构分析
温
作者一上来描写了两株花,耐冬高大,而牡丹“花时璀璨似锦”,就暗示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一个是冷静,一个是热烈。绛雪人如其名,“性殊落落”,始终与黄生若即若离。在对香玉的共同怀念中,在了解了黄生至情至性之后,她才与黄生交往。后来,绛雪有难,黄生立即赶去救助,他的至诚待友,终于赢得绛雪最后以死相报。他们的友谊虽不是那么炽烈,却也超尘脱俗,自然真诚。
一名溺死的“水鬼”与一名“渔夫”相交往,在某天回因为轮回转世水鬼要再次谋害他人。渔夫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意欲一窥究竟。结果水鬼大多宁愿牺牲自己,放过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但在“天道不爽”的殷殷垂鉴之下,终于获得某种补偿与回馈,成为神灵,承担起庇护人世子民的责任。
故事原型:
《王六郎》
蒲松龄的创新之处:
1、削弱了果报的因素。
将王六郎与许姓渔夫的交往重加笔墨,改写成了一篇人与鬼知己相交的故事。
2、增加细节,曲尽情态。
突出表现在妇人一节:“果有妇人抱婴儿来,及河而堕。儿抛岸上,扬手掷足而啼。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当妇溺时,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转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
艺术特色
1、形式上博采众长。
形式上有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还有志怪短书以及纪实性的散文小品。
2、内容上,包罗万象充满以鬼狐寓世人之意。
讽刺讥笑者甚多,也不乏对于美好世事的赞颂和对于真挚感情的赞扬。
3、在情节上有三妙:出人意表之妙,层出不穷之妙,合情合理之妙。 跌宕起伏,辗转蜿蜒。
4、在语言上,融合文言词汇和方言俗语。形成典丽而亲民的风格。
5、意境上,独辟蹊径幻想奇特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即真且幻。
资料链接
1、稿本:稿本影印是最有学术研究和收藏价值。现仅存半部的《聊斋志异》手稿藏于辽宁图书馆。在上世纪30年代曾有伪满用珂罗版影印过其中二十四篇,书名是《选印聊斋志异原稿》。新中国成立后曾两次影印过:一次是1955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一函四册,现已很少见到。此后,又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于1995年影印过一次,16开本,精装一册,印数仅300部。手稿影印本虽有学术研究价值,但因无注释和评语,并不完全适合于一般读者阅读。
2、初刻本和抄本:
虽然原先以清乾隆三十年(1975年)的青柯亭刊本为最早的刻本,但由于先后又发现半部手稿本和二十四卷抄本以及相当接近手稿本的《异史》等版本,早期版青柯亭 刊本以及乾隆十六年(1751年)铸雪斋抄本的校勘和研究价值便相对降低了好些。目前,以各种形式出版的比较有研究价值和值得收藏的版本便有以下一些:
(1)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含短篇四百七十四篇。先后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影印本(1975年)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的排印本。另外有的出版社还曾出过一些线装本。
(2)乾隆十五年至三十年间的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含短篇四百七十四篇,山东齐鲁书社1981年出版,1982年又推出线装竹纸版。
(3)康雍年间抄本《异史》,含短篇四百八十五篇。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影印。另有其他出版社曾出过线装本。
(4)《异史》编入《蒲松龄全集》(三卷本)的第一卷,盛伟编。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
(5)最早最全的《聊斋志异》真本,上下二册,盛伟校释,安徽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3、评注合校本:虽然是在清代便先后有过冯镇峦.担明伦等人的注释和评介本,但现已难见到。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受人瞩目的张友鹤先生回校.会注.会评本以及后来的朱其铠先生和任度先生任笃行先生的会校评注本等。当年,张友鹤先生以半部手稿本和铸雪斋抄本为主要底本详尽会校.会评和会注的“三会本”,确实为《聊斋志异》的研究起了开创性作用。
目前,尚可见到甚至买到的评注《聊斋志异》有以下一些:
(1)但明伦评《聊斋志异》,上下二册,精装,山东齐鲁书社1994年出版。
(2)张友鹤“三会本”《聊斋志异》,中华书局1962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四册,后又曾相继出过上下二册精装本以及普及本等。
(3)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朱启铠注,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后曾多次印刷。
(4)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牧惠点评,上下二册,半精装,湖南文艺出版社1977年出版。此本系以铸雪斋抄本为底本。
4、图本:
(1)《祥注聊斋志异图咏》(最早由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全书十六卷,以青克亭本为底本,吕湛恩注。此版有插图四百四十五幅,均各配有七绝一首。曾先后由上海商务印书局。鸿宝斋等加以改进翻印。民国间,上海扫叶山房也出过。但明伦评本1981年曾由北京中国书店影印过一次,分上、中、下三册。
(2)《绘图聊斋志异》,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出版,精装一册。此绘图本系以《评注聊斋志异》石印本为主,又另据有关版本作了些校勘和增补,有插图四百六十六幅。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一、
《香玉》既写了黄生与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又表现了他们与绛雪之间纯真深挚的友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至情。《王六郎》通过水鬼王六郎和渔夫许氏真挚的交往,歌颂了真正的友谊。在《聊斋自序》中,蒲松龄这样描述自己孤寂的心境:“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并发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
黑塞间乎!”的呐喊,可见他心中充满“孤愤”,但现实中无人诉说,他只好诉诸笔端,通过真挚的人妖之恋以及人鬼之交,表达对真挚爱情、友情的渴望。这也正是王士祯的“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所表之意。
二、
黄生独居崂山下清宫,寂寞无聊之时,偶遇一神秘女子香玉,“艳丽”非常,黄生“爱慕弥切”,感动了香玉,两人相爱日笃。不久香玉原身被人掘走,“日就萎悴”,此时,黄生方悟香玉原来是牡丹花精。他“日日临穴涕洟”,“冷雨幽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黄生幸得绛雪相伴为友,于冷寂之中,尚得“温”情。此情感动了花神,使变为花鬼的香玉回到了黄生身边。其后,黄生与香玉定下了生死不渝的盟誓:“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
十余年后,黄生死去化为无花牡丹,从此可以和妻、友日日夜夜相守相伴。后来小道士将无花牡丹斫去了,牡丹花(香玉)和耐冬(绛雪)也因伤心憔悴而死去。
情节安排的主要特点:作者以“冷”、“热”、“温”三种色彩结构小说。
三、
《聊斋志异》中与“花”有关的故事除课文外,主要还有《葛巾》《黄英》和《荷花三娘子》等。
《黄英》中的女子至情至性,比凡人还像人。
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里,神鬼小说也有两个系统: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白话小说系统则以明代后期广泛兴起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为代表。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理论学习
古代神鬼小说发展:
中国神魔小说来源于鲁迅的提法,该类小说在明清时期较为兴盛。但虽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优秀作品,在避讳宣传“怪,力,乱,神”的中国古代,该流派小说的作者或者湮灭,或者不知真名,或者作品被禁止。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不少文人或依历史事件,或依流行的神怪故事,写了大量名著。
神魔小说的其他主要作品:
《西游记》(吴承恩)、《封神演义》(许仲琳,一说陆西星)、《镜花缘》(李汝珍)、《绿野仙踪》(李百川)、《野叟曝言》(夏敬渠)、《女仙外史》(吕熊)、《三宝太监下西洋》(罗懋登)、《八仙全传》(无垢道人)、《三遂平妖传》(罗贯中)、《后西游记》(天花才子评点)、《西游补》(董说)。
文言小说系统以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小说”为代表,发展到清代,随着《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出现,艺术上达到了顶峰。与“志怪小说”注重“实录”,不尚“虚构”不同,《聊斋志异》多是有意识地杜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作者个人的心灵创造,并且在其中有所寄托、寓意。因而个性色彩更浓,情节和人物也更引人入胜。
志怪小说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唐代传奇,首先是在志怪的基础上,加以繁衍扩展,形成着意虚构而又怪诞离奇的长篇,而后再转向人间生活。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志怪小说始终没有消失。其中最有价值的乃是有意识地利用志怪形式,在幻奇的故事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情感的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作为代表。至于六朝志怪中的故事,为后代小说、戏剧所吸收,加以创变,推陈出新,更是不胜枚举。
较好的志怪书,还有十六国时代王嘉的《拾遗记》,多述历代遗闻;旧题陶潜所作《搜神后记》,内容与《搜神记》相仿。其中《白水素女》一篇,即民间“田螺姑娘”的传说,流传很广;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也以神怪为主,文辞清丽,叙事委曲,是其所长。《阳羡书生》一则,演化佛经中的故事,幻奇之极。
1、语体的不同。一为白话,质朴自然;一为文言,简洁典雅。?
2、作品塑造的神鬼形象有所不同。
3、对现实的影射方式不同。《西游记》比较隐晦,《聊斋志异》比较直接。
两类小说的不同:
魁星
拓展阅读
郓城张济宇,卧而未寐,忽见光明满室。惊视之,一鬼执笔立,若魁星(民间视为主司文运之神)状。急起拜叩,光亦寻灭。由此自负,以为元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之先兆也。后竟落拓无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
翻译白话文如下:
郓城有个人叫做张济宇,夜里躺着没有睡,忽然看见整个房子里都亮了起来。他惊讶地看见一个鬼拿着笔站立着,好像文曲星的样子,连忙起来下跪叩拜。那光也不一会儿就消失了,从此他自负起来,以为这是他作状元的先兆。到最后竟然一无是处,家境也败落了。他的亲人相继死去,只活下来了他自己一个。那个文曲星,为什么不兆示着福祗而是预兆祸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