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导入新课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象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第17课
红旗谱
第18课
红高粱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我的祖国》
1、知道革命战争小说的全貌和特点。
2、知道此类题材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
3、知道《红旗谱》作为农民革命史诗的特点。?
4、知道《红高粱》的叙事手法。
知识与能力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小组阅读,结合参考书籍,解决学习目标的基本问题。
2、练习自己动手写有关历史的小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正确坚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战火的年代里有很多热血肆意的故事,本单元学习的历史题材小说《红旗谱》和《红高粱》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两个阶段有关革命战争题材的故事。我们在学习中可以借小说的记叙了解过去,看到以前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坚韧,侵略者的无耻。
单元概述
朱老巩护钟
作品学习
17《红旗谱》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55年后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梁斌长期在冀中生活、战斗和工作,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作者简介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并参加了二师的学潮斗争。1933年去北平,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写杂文、散文和小说,挣一点稿费维持生活。而后到济南,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戏剧表演,担仍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以高蠡暴动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夜之交流》。
1953年动笔写《红旗谱》,1957年底出版,1962年开始写第2部《播火记》和第3部《烽烟图》。这三部小说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生动逼真的冀中农民革命斗争的画卷。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红旗谱》。
《红旗谱》是三部曲长篇小说,第一部《红旗谱》(1957),第二部《播火记》(1963),第三部《烽烟图》(1983)
作品概述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两家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一个地主: 冯兰池。
小说内容梗概
小说结构
史诗性的结构组成。在《红旗谱》中以古代章回小说为基础吸收古代文学的营养,建构出具有历史深度的史诗性结构。以楔子开始,画面展开。即依托历史事件的重现(保二师学潮)又加之人物的精彩刻画(朱老忠人物形象)。
朱老巩去世后,他的儿子小虎子(即朱老忠)逃到关外三十年,后来怀着报仇雪恨的心愿回到了家乡从上一代的恩怨到现在的时代危机,朱老忠的复仇之路不再是自己的个人行为带有时代的色彩。从此《红旗谱》出现了新的篇章。
作品分析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
人物形象
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
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
第三代:江涛、运涛、大贵、二贵
朱老巩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评论家们认为是:“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
朱老忠形象
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朴实品质,“出腿才看两脚泥”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坚定信念,努力革命。朱老忠已不再是普通的农民英雄,经过作者锻造,已经得到升华,成为革命斗争中新农民英雄和典型人物。
《红旗谱》自然而然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一、内容上,小说反映的锁井镇农民几代人的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具有传统的个性与风貌,继承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慷慨激昂的反抗精神。
写作特色
二、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故事性很强。
小说一开始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后情节展开,更是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让读者欲罢不能;刻画人物,主要在激烈的冲突中,以人物的言行,揭示其内心波澜和性格特点。
三、在结构上,作者借鉴古典小说章回的分卷分章,故事独立成章,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在语言上,运用河北农村鲜活的口语,使人物语言生动、富有个性。同时叙事写景简洁明快,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韵味。
《红旗谱》评价
《红旗谱》的出版震动了中国文坛,其宏大的历史画卷,丰满的英雄形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被誉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画卷和壮丽的史诗,成为“三红”(《红旗谱》《红岩》《红日》)之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资料链接
《红旗谱》出版后曾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及文艺界知名人士,如周恩来、陈毅、陆定一、郭沫若、茅盾、周扬、田汉、老舍等人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时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的林铁,则给梁斌提高两级行政级别,享受省部级待遇,以表彰他对祖国文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自有新文学以来,我国小说中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品有过许多,写革命农民生活与斗争的作品也不少。但把现代中国农民放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相当完整地写出农民逐步提高阶级觉悟,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革命战士,突出地刻画了这种英雄典型形象的,应该说,
《红旗谱》是第一部,也是这类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红旗谱》出版后,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誉。“梁斌的《红旗谱》充满了那样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那样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那样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整个民主革命时期这个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和深度,是十年来我国文学创作中突出的收获。当时的《文艺报》刊发了大量的关于《红旗谱》的评论文章,并于1958年编辑出版了《革命英雄的谱系——〈红旗谱〉评论集》。其中对《红旗谱》的赞誉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史诗性、农民英雄形象的塑造、民族风格等方面。
方明的《壮阔的农民革命的历史图画——读小说〈红旗谱〉》,称《红旗谱》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部革命斗争的史诗,也是一幅壮丽和广阔的历史图画。小说描写了1927年大革命前到“九一八”事变后近十年间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并在这一宽广的时代背景上,描写了革命斗争和革命英雄人物的发展与成长。小说通过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明三告冯老兰到反割头税运动,鲜明地反映了农民从泄私愤到报公仇,从自发的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这一发展过程。
小说的创造风格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红旗谱》的艺术风格是浑厚而豪放的,始终是革命乐观主义的高亢嘹亮的调子。”作品所体现出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也为评论家们所普遍关注。梁斌的《我为什么要写〈红旗谱〉》中也谈到自己在开始创作的时候,熟读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仔细研究了几部中国古典文学,重新读了苏联的著名小说,“我时时刻刻心中在想念着,怎样才能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把那些伟大的品质写出来。为此,才想到要写故乡人民的面貌,写故乡的民众,故乡的地方风光;
我要把故乡的人物、性格、风貌、民族及地方风光,活跃于纸上,我不得不从这一方人民生活中,选择、提炼典型性的语言……我时常在想着,怎样才能使它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创作,我选择了古典小说中的传统手法。在章法结构上,不脱离古典文学的民族形式;语法结构上,不脱离农民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写得通俗一些,使有文化的农民看得懂,没有文化的农民听得懂。”
1、矛盾起因:地主冯兰池要砸掉古钟顶税;
2、矛盾发展:朱老巩决心拼死护钟;
3、矛盾冲突:冯兰池和朱老巩在钟前的激烈斗争;
4、矛盾回缓:严老祥出面调解;
5、矛盾高潮:朱老巩中了冯兰池调虎离山之计,护钟行动失败;
6、结局:朱老巩含恨离世。
“思考”答案
一、
二、
这些加点的词语基本上都是动词,通过朱老巩的行动和言语,表现朱老巩豪迈、勇敢的斗争精神,重点理解在选文中的动词运用。
三、
课文没有多少关于古钟的直接叙述,基本上通过人物的对话透露相关的古钟信息。要点:古老、珍贵、农民们的珍惜物、代表意义。
罗汉大爷
18《红高粱》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主要写乡土题材,其成名作为《红高粱家族》。
作者简介
主要代表作品有:《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 》、《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红高粱家族》、《酒国》、《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等。
1986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粱家族》。这些小说,主要以对小说中的故乡高密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作品概述
《红高粱》就是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这些图景,来源于他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以及他的丰沛的感觉和想像。他把笔伸向“历史”,在这片充满野性活力的生活场景上,叙述先人在过去年代的生活,他们(“我爷爷”“我奶奶”)生命的奔放热烈和无所拘束的传奇性经历。
主要内容
莫言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最重要的则是对生命意识的弘扬。作者有意塑造了“我”爷爷奶奶这一辈人物,刻画了余占鳌、戴凤莲、罗汉大爷等形象。他们嗜杀成性又视死如归,杀人越货又精忠报国;他们是自然生命的化身,体现了一种剽悍的生命本能。
主题
戴凤莲 剧照
小说中,祖父母辈人物和他们充满生机的生活,构成了最有光彩的一部分,而父母一辈和“我”的同代人则显得麻木萎缩,他们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脊梁,生活之火几乎熄灭;作者在几代人的对比中,鲜明地表现了对生命之力的崇敬、赞美和对种族退化的深深忧虑。
《红高粱》的叙事呈现非常自由的时空结构,并不按照一般小说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情节。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二、三节。
作品分析
《红高粱》剧照
1、在内容上,民间立场的凸现。
审视历史,审视抗日战争。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
写作特色
2、多向度叙事手法。
“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是主要的视角却是“父亲”的,第一人称的讲述时时滑到第三人称(父亲)的叙述中。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使故事陌生而又情趣,在时间跨越中,使小说的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3、浓墨重彩的感觉描写。
莫言则把感觉描写放到最突出位置。他总是丢开故事与人物的叙述,抓住一切机会切入感觉描写,把读者直接领进各种“场景”中。
4、语言上 ,语汇的丰富与语句的富有变化。
他的小说以现代书面语为主,但也大量使用了口语、方言俚语、文言词汇、城市流行语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的专业术语。
?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刘罗汉形象
英雄形象
刘罗汉几乎没有反抗,被拉到工地干活;面对恶劣残酷的现实,他也忍气吞声;拉走黑骡,因为那是主人的财产。由此可见,刘罗汉只是一般的饮食男女他铲黑骡的腿,也并不是“乘夜潜入”,有意抗敌,更没有“铲伤骡蹄马腿无数。
真实形象
一、
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县志”的陈述,是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事实”。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
二、
开放自由扩展题。要点有:质朴的农民形象、农民本身的爱惜财物、珍惜牲口。爱国等。
三、
资料链接
我为什么要写《红高粱家族》
莫言
《红高粱家族》是我创作的九部长篇中的一部,但它绝对是我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因为迄今为止,很多人在提到莫言的时候,往往代之以“《红高粱家族》的作者”。这部小说的第一部《红高粱》完成于1984年的冬天,当时我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最初的灵感产生带有一些偶然性。
那是在一次文学创作讨论会上,一些老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有二十八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老一辈作家亲身经历过战争,拥有很多的素材,但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创作了,因为他们最好的青春年华耽搁在 “文革”当中;而年轻一代有精力却没有亲身体验,那么他们该怎样通过文学来更好地反映战争反映历史呢?
当时我就站起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
没有听过放枪放炮但我听过放鞭炮;没有见过杀人但我见过杀猪甚至亲手杀过鸡;没有亲手跟鬼子拼过刺刀但我在电影上见过。因为小说家的创作不是要复制历史,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小说家写战争——人类历史进程中这一愚昧现象,他所要表现的是战争对人的灵魂扭曲或者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写战争。”
《红高粱》塑造了“我奶奶”这个丰满鲜活的女性形象,并造就了电影《红高粱》中的扮演者巩俐。但我在现实中并不了解女性,我描写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女性。在30年代农村的现实生活中,像我小说里所描写的女性可能很少,“我奶奶”也是个幻想中的人物。我小说中的女性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女性是有区别的,虽然她们吃苦耐劳的品格是一致的,但那种浪漫精神是独特的。
我一向认为,好的作家必须具有独创性,好的小说当然也要有独创性。《红高粱》这部作品之所以引起轰动,其原因就在于它有那么一点独创性。将近二十年过去后,我对《红高粱》仍然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小说的叙述视角,过去的小说里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而《红高粱》一开头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既是第一人称视角又是全知的视角。写到“我”的时候是第一人称,一写到“我奶奶”,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可以很直接地表达出来,叙述起来非常方便。这就比简单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开阔得多,这在当时也许是一个创新。
走着路,我想,他虽然哑,但仍不失为一条有性格的男子汉,暖姑嫁给他想必也不会有太多的苦头吃,不能说话,日久天长习惯之后,凭借手势和眼神,也可以拆除生理缺陷造成的交流障碍。我种种软弱的想法,也许是犯着杞人忧倾的毛病了。走到桥头间,已不去想她的事,只想跳进河里洗个澡。路上清静无人。上午下那点雨,早就蒸发掉了,地上是一层灰黄的尘土。路两边窸窣着油亮的高梁叶子,蝗虫在蓬草间飞动,闪烁着粉红的内翅,翅膀剪动空气,发出“喀达喀达”的响声。桥下水声泼刺,白狗蹲在桥头。
拓展阅读
白狗秋千架
白狗见到我便呜叫起来。龇着一嘴雪白的狗牙。我预感到事情的微妙。白狗站起来,向高梁地里走,一边走,一边频频回头呜叫,好像是召唤着我。脑子里浮现出侦探小说里的一些情节,横着心跟狗走,并把手伸进挎包里,紧紧地握着哑巴送我的利刃。分开茂密的高梁钻进去,看到她坐在那儿,小包袱放在身边。压倒了一边高梁,辟出了一块空间,四周的高梁壁立着,如同屏风。看我进来她从包袱里抽出黄布,展开在压倒的高梁上。一大片斑驳的暗影在她脸上晃动着。白狗趴到一边去,把头伏在平伸的前爪上,“哈达哈达”地喘气。我浑身发紧发冷,牙齿打战,下腭僵硬,嘴巴笨拙:“你……不是去乡镇了吗?怎么跑到这里来……”
“我信了命。”一道明亮的眼泪在她的腮上汩汩地流着,她说,“我对白狗说,‘狗呀,狗,你要是懂我的心,就去桥头上给我领来他,他要是能来就是我们的缘分未断’,它把你给我领来啦。”“你快回家去吧。”我从挎包里摸出刀,说:“他把刀都给了我。”
“你一走就是十年,寻思着这辈子见不着你了。你还没结婚?还没结婚。你也看到他啦,就那样,要亲能把你亲死,要揍能把你揍死……我随便和哪个说句话,就招他怀疑,也恨不得用绳拴起我来。闷得我整天和白狗说话,狗,从我瞎了眼,你就跟着我,你比我老得还要快。 ?
革命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创作局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有梁斌的《红旗谱》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
理论学习
革命题材的兴盛
还有以下这些作品: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被合称为“三红一创,山青保林”),电影《中华儿女》《铁道游击队》《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导演谢晋)《英雄儿女》)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
这些作品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解放区,他们既是革命战争的参与者,也是革命战争的记录者。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丰富的革命战争个人体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由于自身视角的局限,也使他们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人物刻画呈现类型化的特点。
此期作品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作家,以审视与回顾历史的视角,重新挖掘革命战争题材,从个体生命的自由与解放、民族精神的发扬与延续、人类命运的探索与反思的角度,建构民间的革命战争历史,呈现与以前革命战争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特点,尤其在叙事方法上,借鉴现代主义创作的理论和经验,有较大的突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是这些作品的代表。
新时期后的发展
两本小说的对比
《红旗谱》作为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作品,突出阶级斗争的主题。小说主要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通过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刻画人物,艺术地概括那个风云四起的时代。
《红高粱》则以“我”的家族为核心,重点叙述“我爷爷”“我奶奶”和他们周围的人物,虽然以抗日战争为历史大背景,其中穿插着国共等多方势力的矛盾斗争,表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特征,但是主要是表现个体在战争环境中求生存、求自由的原始生命力,甚至透露出许多野蛮的欲望。
结论
《红旗谱》宏观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人物在斗争中推动时代风云的发展,呈现民族史的规模和框架。
《红高粱》微观关注生命在时代风云中的呈现,表现人物在历史潮流的裹挟中被动地生存、反抗;表现个人的生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