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导入新课
成为“人上人”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是中国古代很多读书人的愿望。所谓“学而优则仕” 。正因为这种古代科举选仕制度,使很多读书人人格出现了异化,为了自己的官路亨通不惜泯灭良心改变自己。让我们翻开书本看看那时的读书人吧。
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第七课
儒林外史
第八课
官场现形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社会小说的流变、笔法与结构方式。
2、引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了解它们“穿糖葫芦”式的结构、批判和讽刺的笔法、精致微妙的细节描写、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以及作者对现实的关注热忱。
知识与能力
3、精读《匡超人》一文,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学习作者“直书其事,不加论断”的讽刺手法。?
4、精读《兄弟阋墙》一文,了解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方法之一──误会,体会作者笔下官场的黑暗。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课外阅读将选文和精读课文结合起来,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人物的性格变化轨迹。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单元概述
本单元将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小说,主要揭露了科举制度下的书生士子和已成为官员的在官场的黑暗表现,一方面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悲剧和性格畸形,另一方面展现了科举考试的严酷性。
匡超人
作品学习
儒林外史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作品概述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1、“功名富贵说”。
第一回篇首,作者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而作者借以“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不独不要功名富贵,并且躲避功名富贵”。后面所描写的几十个读书人,也无非是汲汲于功名富贵和淡泊名利这两类。
主题——
2、是“公心讽世”说。
全书讽刺面不限于举业中人,官吏、乡绅、名士,各种儒林中人,都成为讽刺对象;也并不只是讽刺八股取士的制度,封建的妇女观、节烈观,以及士林学风、官场腐败、乡村势利习气等也都在讽刺之列。因此可谓“讽世之书”。
3、是“文人命运”说。
作者认识到,在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观念的束缚下,知识分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思想被禁锢,智能被破坏,道德被腐蚀,因此以善意婉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儒林风俗画,指出了他们的生存困境。面对这样一个“世风日下”的状况,作者并不只是感慨痛骂,发泄一番了事,而是认真地查找根源,并为儒林士子开出了几方良药。
整部书是一个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结构——
书的主体部分是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 每几回写一个人物,彼此之间没有联系。而主体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二回---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无耻宫人的代表。
2、(三十一回---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3、(四十七回---五十五回),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
选段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匡超人发迹、潘自业遭祸、匡超人停妻再娶、回乡取结、路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蜕变。
作品分析
他的人生转折点是岁考的成功:取在一等第一,又被宗师题了优行。此时的匡超人可谓一帆风顺,满眼胜利。也就在此时,心里也就开始“添出一些势利见识来”了。果然,他其后的言行暴露出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结夫妻,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份。
对待家人的态度
差
这集中表现在对待潘三的态度转变和停妻再娶两件事上 。
闻潘三入监,恕不探望
?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
恬不知耻自夸: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匡超人形象:
崇尚富贵,在官场上逐渐失去本性。成为一个善良青年在黑暗士林中堕落的典型。作者告诉读者,在封建的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青年士子们只能学习肮脏的技能以飞黄腾达,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并最终成为封建制度的帮凶。
《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笔法客观真实。对作品中的人物只作旁观式的笔录,通过精确的白描,不加任何渲染。
2、讽刺手法多样化,主要有夸张、对比、戏拟、互文。
写作特色:
资料链接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
文学史上的相关评价:
? 吴敬梓是18世纪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家。杰作《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是以社会群丑为题材的中世纪骑士故事。故事情节不受拘束,前后穿插贯穿。这点与蒲松龄不同,而使他对作品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前人。采用方言是他独特的写作方法,从而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英国《大百科全书》)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是一部极为出色的著作,足堪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它可与意大利卜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作品相抗衡……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之规范。(英国《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比较研究》)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一、
对于自己不去监狱探望潘三,匡超人先是用一套虚伪的官话挡驾:“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当蒋刑房对此提出质疑后,匡超人则干脆赤裸裸地表示:“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对于自己停妻再娶的行为,匡超人有过踌躇,但为了圆谎,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 ”这些话可能有自欺欺人、平衡自己内心不安的成分,但他更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惟一法则。这就使得匡超人的悲剧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
从这两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智和无耻。?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原本淳朴善良的青年士子精神生命毁灭的悲剧,告诉读者,在封建的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兄弟阋墙
《官场现形记》
作者简介
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咸丰年间,迁居山东。
光绪二十九年(1903), 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上海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意清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
作品概述
《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主题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描写一群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他们贪污昏庸,媚外卖国,展开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暴露和讽刺晚清官场的腐败,突出地反应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清王朝对帝国主义的屈辱投降。
节选前为第四回,情节:“黄金有价快升官”。
由于爱财代理职务的盐法道台何藩台在新任的藩台到来之前开始了公开卖官的勾当。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九江府出缺,有人想以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代理一两个月。他认为“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因此提高了价格,要三荷包再去说和。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自己该得的回扣谈清了。三荷包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办成,于是就来和藩台大人商量。
接下来就是本文节选的部分。
三荷包回到衙里,“于是先说“那事闹坏了”,“好等他哥来还价”,结果惹恼了何藩台,引来了一顿埋怨。本来何藩台埋怨的是三荷包办事不力,但三荷包受了别人好处,心里有鬼,以为被大哥“看破了隐情”,感觉面上无光,也不禁一时火起,同何藩台吵了起来。吵闹之中,三荷包把何藩台如何用金钱铺路,加官进爵,又如何经手卖官的情况,一五一十算了个清清楚楚,揭了个体无完肤。最后甚至动起了手,把自己有了三个月身孕的嫂子撞翻在地,这才“搭讪着就溜之乎也”。
两个误会
误会1:吵架起因
1、何藩台埋怨弟弟办事不力
2、何藩台发家靠卖官
1、三荷包拿人手短心知理亏,开始揭露哥哥的发家史。从没理变有理。
2、三荷包活脱脱一副小人嘴脸,何藩台却是一副丑事被揭发时,尴尬、无奈和气愤的表情。
作品分析
误会2:动手
何藩台
三荷包
本意丢掉烟枪,去找师爷。
却以为“他哥动手要打他”。
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
两人扭打起来
打伤大嫂
1、结构上类似于《儒林外史》,形成珠串式结构。以小故事连缀成片。
2、手法上,用漫画般的夸张手法揭露人的真实面目。如浙江巡抚博理堂,自命崇尚理学,讲究“慎独”功夫,却偏有“叩辕门荡妇觅情郎”一幕好戏。
写作特色:
资料链接
近代末期,民族危机愈加深重,文学上也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的改良运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小说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小道”,读书人多不屑为之。受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的启示,再加上印刷术的进步、稿酬制度的出现、文化商品市场形成的刺激,国人对于小说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小说界革命”:
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了“小说界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响亮地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并疾呼: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一、
第一个“误会”是兄弟俩吵架的起因,何藩台埋怨兄弟办事不力,三荷包却以为大哥看破了他的隐情,所以火冒三丈,才开始言语不择,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根本原因在于分赃不均。
二、
描写三荷包兄弟大打出手的文字有:
? 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时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
?今见兄弟撒起泼来,一面竭力抵挡,一面嘴里说:“你打死我罢!”?那三荷包却不隄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
这些文字写得热热闹闹,两个人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一个“使着全副力气”,一个又 “竭力抵挡”,平日里做老爷的那种威严和体面荡然无存了,看上去就像两个无赖在打架。从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贪婪和无耻。
描写跟班的拉架的文字有:
? 起先他兄弟俩斗嘴的时候,一众家人都在外间,静悄悄的不敢则声。等到后头闹大了,就有几个年纪大些的二爷进来相劝老爷放手;一个从身后抱住三老爷,想把他拖开,谁知用了多大的力也拖不开。还有几个小跟班,不敢进来劝,立刻奔到后堂告诉太太说……
起初,家人“静悄悄的不敢则声”,一是两个人都是难惹的主儿,上去拉架惟恐拉偏了,落下不是;二是乐得看个热闹。这也说明兄弟二人平日里也是作威作福惯了。后来事情闹大了,只好去拉。对何藩台,他们不敢动手动脚,只好在旁边劝,而对三荷包,则干脆“从身后抱住,想把他拖开”,可见仆人也是惯于看人下菜的,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封建社会等级的森严。而劝架似乎也需要资历,年纪大些的敢去劝,而小跟班则根本不敢劝,只能采取另一种方式──通知何太太。
理论学习
中国旧小说的一种。清末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媚外,人民不觉悟,有些作家用小说口诛笔伐,进行揭发和指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这种小说曾加以评论,并称之为“谴责小说”。这种小说广泛揭露和批判·现实,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批判不彻底,并寄幻想于封建最高统治者。艺术上多用讽刺手法,笔无藏锋,极度夸张,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够。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则代表了这类小说的最高成就,被后人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这一系列巨大的变故,古老的中国一步步滑到亡国的边缘,国人对腐败的清政府也完全丧失了信心。同时,清政府苟延残喘,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说界出现了大量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阴暗与丑恶的作品。这一类小说大都写得很尖锐,但由于作者迎合读者求一时之快的心理,描写往往言过其实,显得浮露而缺乏深度。
时代背景:
所以鲁迅认为这一类小说还不够格称作讽刺小说,就把它们别称为“谴责小说”(见《中国小说史略》),其代表作家有李宝嘉、吴沃尧、刘鹗、曾朴等。除了这四人的作品,可以提及的还有黄小配的《计载繁华梦》和无名氏的《官场维新记》、《苦社会》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1866-1910),全书108回。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遭遇和见闻为线索,记录了许多社会上的怪现状:官场到处是贪财受贿,营私舞弊;商场里官商勾结,尔虞我诈;洋场上嫖赌拐骗,醉生梦死等。在近二百多个小故事中形象地反映了中法战争后20年间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全书20回。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暴露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并着重抨击了那些名为“清官”、“能吏”,实为昏官酷吏的虐民行为,反映了晚清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但作者对清政府仍寄予希望,所以对资产阶级革命和义和团运动抱敌对态度。小说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特色,语言精炼准确,形象鲜明生动,在同类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
《孽海花》,作者曾朴(1872-1935),全书30回,附录5回。作品以状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赛金花)的故事为线索,穿插了大量官僚、文人的秽闻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失败近三十年间的社会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状况,对清末黑暗政治的揭露较为有力。同时,小说还以同情的态度赞扬了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活动。作品结构严谨,语言华美,但对秘闻艳事描写过多,表现出低级庸俗的趣味。
1、谴责小说都有夸张失实的毛病,它所反映出的是一种变形的镜像,不可完全当作历史的真实面目来看待;
2、谴责小说大体上是顺应时俗的作品,它和现实政治、大众需求关系较紧密,而缺乏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思考,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是有限的;
小说特点:
3、谴责小说普遍注重故事性,而缺乏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因而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性的复杂内涵这一小说艺术的关键上,没有取得特出的成就,与明代小说及清中期小说相比,实际上是衰退的。
拓展阅读
《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这确是不假。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
《官场现形记》赏析
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他的话无疑是有根据的。
当然,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说中的华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荣禄,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说中华中堂回答贾大少爷请教的问题时说:“多碰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
华中堂说的这个秘诀,荣禄可能的确说过,但据清人朱克敬《暝庵二识》载,大学士曹振镛也曾对下属说过,清人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又载,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也总是教以“多叩头,少说话”。这种情况表明,“多碰头,少说话”实际上已成为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同时也说明《官场现形记》确是如孙宝所说,“多实有其事”,又如胡适所说,“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