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忆 上课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忆 上课课件(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1 13:4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导入新课
在中国人的眼中“家庭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家庭却是作为青年人的桎梏和对立形象而存在的,冲破家庭的藩篱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共识;同时在乡土中国中宗法制度同样成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共识。下面我们从这单元学习的《家》、《白鹿原》中细细体会所谓的“家族小说”。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忆
第九课
《家》
第十课
《白鹿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情况。
? 2、把握家族题材小说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
? 3、了解《家》与《白鹿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课外阅读。研究家族小说的发展过程。
2、小组讨论高老太爷和白嘉轩的形象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树立家族观念,形成自己的家族意识。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学习《家》与《白鹿原》两部作品。《家》以高家的兴衰为主要描写对象,以高氏三兄弟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作为主线,描绘了一幅新一代征服“生活的激流”的多彩画卷。《白鹿原》是一部反映现代中国农村风云历程的作品,从乡村宗法制度变迁的独特角度,描绘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社会斗争的历史。
祖孙之间
9《家》

作品学习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
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作品概述
主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地位
主要情节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等的一系列彼此联系事件。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作品分析

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九章。当地的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学潮。在交涉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开始罢课。觉慧是其中的积极分子。这时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训话,不许他参与外面的“胡闹”,并派人把觉新喊来,让他约束觉慧,不许他再出去。?
人物形象
高觉新
懦弱和自我压抑,勇敢和有担当的结合矛盾体。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封建世道的牺牲品。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肩负着高家的责任,因此而万般隐忍。
高觉新——
他在家族中竭力忠于自己的责任,对封建礼教采取“作揖主义”、逆来顺受的态度,以支撑这个家的门面,延续其所谓的“门风”。他也曾试图抗争,而当抗争给他带来的只是更大的麻烦的冲击时,由于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怯懦,结果只能是妥协。
觉慧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一个“异类”。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决不妥协,坚持自己的意见。敏感、冲动、行事莽撞,不能完全理解大哥。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令他看清了家中的世态炎凉。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觉慧——
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上栩栩如生,为新文学形象谱系里增添了许多典型形象,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2、《家》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资料链接
家族生活是《家》的主要素材

1904年11月25日,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的李公馆新增了一名男丁,这个男孩被取名为李尧棠,字芾甘。“尧”是李家这一辈的排行,“棠”和“芾甘”反取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篇:“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后来,“芾甘”就成为这个男孩的笔名之一,当然,它远不如“巴金”的笔名更有名。
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的远祖李介庵原籍浙江嘉兴,以儒生的身份入川在官府充当幕僚。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当过县官,添置了一些家产。祖父李镛做过多年县官,他精明强干,官囊颇丰。
  卸任之后广置田产,并修建了五进三重的李公馆,还收藏了许多古玩字画。1909年,父亲李道河去川北广元县就任知县,5岁多的巴金与母亲陈淑芬一起前往。
巴金与大他一岁的三哥尧林最为亲密。有一个时期,在夜晚的油灯下,兄弟俩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她熟读诗词,颇有文化修养的母亲教他们吟读《白香词谱》。他们学词的课本由母亲用工整、娟秀的小楷抄录、装订,这似乎是巴金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
  他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古典诗词,还学到宽容厚道的博爱精神。
辛亥革命开始后,李道河辞官回家,1914年,陈淑芬因病去世,四个多月后,巴金的二姐也死了,过了两年,巴金的两个堂兄弟患白喉症死了。随后,巴金和三哥也患了白喉症,他们的病尚未痊愈,巴金的父亲李道河病亡了。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后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家》的丰富素材。
《家》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时,篇名为《激流》,在写作过程中,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因投机生意失败而自杀了。在巴金的记忆中,大哥是旧制度下的牺牲者。在听到噩耗的那天晚上,他辗转难眠,决定调整《家》的结构,把大哥作为主要人物原形来写,他要把一个垂死制度牺牲者放到人们面前。由于写的都是熟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家》的创作十分顺利,许多部分和情节一气呵成。
  《家》不仅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开始后,李道河辞官回家,1914年,陈淑芬因病去世,四个多月后,巴金的二姐也死了,过了两年,巴金的两个堂兄弟患白喉症死了。随后,巴金和三哥也患了白喉症,他们的病尚未痊愈,巴金的父亲李道河病亡了。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后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家》的丰富素材。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一、
高老太爷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物形象,年轻时风流不羁也曾养过戏子,娶姨太太,到年老时就以卫道士自居,维护封建礼教是家长制度的代言人,他的性格是在几十年的生活中磨砺的;代表意义在于封建制度的生命力已走到尽头。
二、
觉新:隐忍牺牲。长房长孙的性格特点,肩负重任,懦弱而勇敢。
觉慧:五四新人形象,家族的最小男丁,可以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勇于突破家族的桎梏,成为第一个走出去的人。
三、(略)
家族的学堂
10《白鹿原》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年6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石油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后于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作品概述
《白鹿原》开篇便写道:“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以白鹿两个家族的变迁描写中国大地的变化。
主题
情节
小说的前五章写了白鹿原社会群体的常态,从娶妻生子、土地种植一直写到翻修宗祠和兴办学堂,整个白鹿原被纳入旧生活的常规,“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从第六章开始,作家就着手设置境遇了。第一个境遇是改朝换代。白嘉轩说:“没有皇帝了,往后的日子咋过呢?”
朱先生为这位群体领袖(族长)拟定了一份《乡约》,似乎有了群体规范就可以保证稳态。然而,这《乡约》却约不住外部社会,于是便爆发了“交农事件”。从第十一章开始,作家设置了第二个境遇:白腿乌鸦兵围城。

接着是第三个境遇:农民运动及国共分裂然后是第四个境遇:年馑与瘟疫。从第十八章到第二十八章是小说最出色的十章,大自然的参与加剧了社会的变动,已经完全成熟了的年轻一代以各自的方式投入行动,最后两个境遇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后五章也很出色,写出了作者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

作品分析
本文节选自小说《白鹿原》的第五章。小说的前五章写了白鹿原社会生活的常态。主要情节有白嘉轩娶妻生子,换地迁坟,后来又把十多亩天字号水地都种了罂粟,白家也因此彻底变了模样,老屋得到了翻新,只有“耕读传家”的玉石匾额仍挂在门楼上。罂粟迅速泛滥成灾。李寡妇地买两家,引起了白稼轩与鹿子霖的争斗。后来还是朱先生出面,了解了官
司。这事传开,滋水县令批“仁义白鹿村“,亲自送到了村上。本文节选的内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节选的部分主要讲了修葺祖祠,兴建学堂,教育后人,为的是把”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永久流传。
人物形象
白嘉轩
主要特点:仁义。白嘉轩和鹿三名为主仆实为兄弟,对于鹿子霖的报复他以德报怨,对于逆子的行为他绝不姑息,他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白鹿原上的儒家传统,将“仁义”之风贯穿始终。
白嘉轩严以律己,坦荡为人,立得端,行得正,他的精神是坚强的,甚至还可以说是高尚的。但是,正是这种坚强与高尚,掩盖了其本质上的保守性。他一贯重视教子读书,教族人读书,但内容必须是孔孟儒学,对于新学,他本能地拒斥。仍旧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本能。
鹿子霖
封建政统力量的代表。向往权势与田福贤沆瀣一气,倚势恃强,鱼肉乡民。缺乏精神领导一副小人嘴脸。但是相对于白嘉轩的类乎神性,他淫乱成性,有人情味,为人平易随和 ,开明,在接受新鲜事物上明显快于白嘉轩。
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环境下的原生态描写。
在作者笔下“白鹿原”这个陕西的辽阔土地充满了人的原生态动力和灵性的生活。田小娥形象的灵异性足以说明这一点。厚重中带有不可压抑的飞扬生气。
2、魔幻手法的大幅度运用。
在书中潜意识、意识流、心理分析、魔幻场面描写被大量运用。使书中的现实主义中带有《百年孤独》似的梦幻与宏大,成为当代小说中描写家族的一部“扛鼎之作”。

资料链接
新时期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
1949—1966年,即建国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建国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在文艺思想路线上继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在题材上多选用历史和革命的题材,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公私二元对立的模式,文学创作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僵化的创作格局被推到了巅峰。
二、文革十年文学:
1966年—1976年10年间的文学活动文革十年文学继续延续建国十七年的单一、僵化的创作,并将其推向了极点,十年官方文学活动仅限于八部样板戏的改造,使文学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陷入了僵化的沼泽,和主流创作模式背离的作家被迫将自己的创作转向地下,部分作家也因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传统提出质疑而被迫中断创作,到劳改农场、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改造。
三、新时期文学
(1976—— )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
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
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2、创作模式由传统单一和一元比(二元对之模式)转向多元化格局,出现各式各样的文学创作式样、思潮、流派。创作题材上也由过去反映革命战争和历史的宏大题材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

一、
在办学堂前后,课文设置了许多情节,如事情的起因、着手;对祠堂来历与村庄历史的交代;翻修祠堂开工,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整个村庄洋溢着欢悦喜庆的气氛;工程竣工时请来了戏班子,唱了三天三夜;白嘉轩、鹿子霖两人一起去白鹿书院请先生,朱先生却对他俩感激不尽;简朴而隆重的开馆典礼等。作者是把此作为小说中的一件大事来写的,对这样一件公德无量的事情,作者是由衷地赞赏的。

课后“思考”参考答案
二、
《家》的主题是抨击封建家族制度与专制思想的罪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向旧的封建统治发出的“控诉”,而控诉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老一辈封建家长。所以,在巴金的笔下,高老太爷是专横的、虚伪的、腐朽的,是书中反面人物的代表。
而《白鹿原》立足于“民族的秘史”,对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抱有深深的怀恋,虽然其中不乏批判,但对其中优秀的成分是赞赏和留恋的。其代表人物白嘉轩,就是他精心塑造的小说第一主人公,是几千年中国宗法文化所造就的一个人格典型。就个人品质而言,他完美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程度。他的缺点,更多地是体现了文化本身的缺陷。比之高老太爷,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理论学习
家族
一般而言有两种形态的家族:
1、几世同居所有财产共有的官商士绅家族,大部分居住在城市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是这种家族。
2、分居异财,但还是依血缘关系世代聚居在一起,遵从一定的宗法规范的乡间自然村落。这在现代家族小说中涉及得较少,只有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等少数小说有所反映。而到了当代,却蔚为大观,出现了像《古船》《红高粱》《白鹿原》等多部描写乡村宗法家族生活的长篇小说。
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祠堂(宗祠);
  记录宗族历史的主要资料为族谱(家谱);
  宗族之间由於矛盾引发的冲突,称为宗族冲突(宗族械斗)
  宗族居住群落具有防御功能。福建民居土楼即为典型的家族聚居建筑,一座土楼可以居住数十户到上百户家族成员。
中国姓氏宗族中,有这样的特例,就是异姓同宗不同祖,合姓同宗不同祖,同姓认承同宗不同祖 。
异姓同宗不同祖。赖、罗,傅皆为黄帝子孙,原均聚居于河南地带,各因有功于国,封地赐爵,后世子孙为体念先世创造之不易,遂以封号为姓。迨楚灵王崛起,先灭赖、继灭罗,后并傅、三姓受封土地自此消灭,惟自封地开姓以来,以迄被灭、为时已久,彼此姻亲关系,比比皆是。当赖被灭时,楚为恐赖人图谋复国,杀戮至惨。虽主国政之人赴湖续建流亡政府.
当楚灵王大肄残杀之时,因赖氏聚族而屠,相传已久,家室系累,无法随同迁移者甚多,为逃避杀戮,改依罗傅二姓者极另。其后罗国被灭,楚国杀戮如故,亦甚多改姓依附于赖、傅,傅氏被并、亦仍如此。迨局势底定,楚国虽停止杀戮,然已历时数代,子孙众多,混淆不清,均未再复姓,因是三姓遂相议不通遁姻,以表示同气连枝之意,赖、罗、傅自来即具有血统关系,于此可见一斑。赖罗傅三姓在中国民族历史上各有其悠久之历史,故平日相见,均以“亲堂”互称。
合姓同宗不同祖。比如“刘傅氏”,即当初傅氏一支远迁他乡时,同迁徙的乡亲中,有刘姓人家。当途中傅氏家长因病故去后,傅氏孤儿寡母几乎无法赶路,也不能中途落脚定居,这时,善良的刘姓人家就承担起他们的命运。傅氏接宗子还没有成人,母亲也故去了,于是刘姓人家就视其为己出,培养成人。为了这份恩情,傅氏接宗子,将傅刘合姓,并让后代传承至今 。
同姓认承同宗不同祖。这种情况最多,就是本地已经有同姓人家,却不知自家根源,后迁徙来的同姓却有家谱可溯源,两族关系和睦,本地同姓便认承后来同姓为同宗,也有的认承为同祖。
宗法观念
家族组织对抽象的宗法政治结构的支撑是从两个方面来完成的:一是通过家族宗法来强化人们的大一统观念,通过对家长权威的强化来培养人们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意识。二是通过家族生活将血亲关系投射于君臣关系之中,以强固君臣之间的上下尊卑之分。反过来,又将君臣关系映照于血亲关系之上,使血亲秩序政治化,父子关系君臣化,从而使宗法道德成为可操作的政治守则。由子孝、妇从、父慈所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因此成为民顺、臣忠、君仁的社会关系的缩影。
五四以后宗族观念和家族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其不合理的泯灭人性的方面成为五四文学中长期的题材,在此之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宗族观念逐渐淡漠。宗法结构也趋于瓦解。于是当代所说的宗族概念一般是指同村的或者是同姓氏的人,而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准的旧时代关系。

拓展阅读
《白鹿原》书评
以当时人的眼光和价值观来看,白嘉轩无疑是成功的:大儿子成了县长,父母都是善终,自个儿对人对事都有着符合乡里百姓认同的规矩,家庭的门风和光景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未因世事纷乱出事。所有这些都能算上幸福,但是,如果从最后鹿子霖的眼光来看呢?这一切又抵得上他在地边摸出来的几颗羊奶奶吗?
如果以现在的评判标准来看,白嘉轩未必不可以看成是一个老顽固,他不同意儿女上“洋学堂”,不让儿子到原外去闯荡,固执地坚守着一些不合时宜的族规,以至于让黑娃和田小娥流离失所,性情大变,从某些严重的角度来说,他是纯粹错误的。相反,鹿子霖更具有开拓精神和实干精神,鹿子霖除了自身积极投入斗争,也并不反对两个儿子到原外去,只是某些时候,精明得过了头,反被纯朴的庄稼人耻笑。
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什么又才是真正的活法。每一个人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瞬,这一瞬,你可过得精彩和快乐?你可过得问心无愧?
有空不妨读读,作事不妨学学。肉身虽逝,但有些精神和不成文的东西仍然可以给我们启迪。挫折时不妨想想白嘉轩,需要信念时不妨想想白灵,面对荣华不妨想想黑娃,难抑欲望时不妨想想田小娥……
如此等等,可助我们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而浮华,终将过去,风雨飘零也罢,丽日清风也罢,什么样的人生,会是你想要的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